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好书速递

好书速递第八十二期

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

《好书速递》第八十二

20231030——115日)

编辑:曹小芳     联系方式:钉钉

欢迎师生读者踊跃荐书!

 

 

 

 

   

 

 

1.苏东坡的下午茶

2.李清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3.经典“鲁迅”:历史的镜像

4.徐志摩传:我爱这不息的变幻

5.老舍自传

6.田汉在长沙

7.萧红:黄金时代的婉约

8.一半是绚烂   一半是素雅:陆小曼传

9.苏青:风从海上来

10.丁玲传:历尽磨难,一生灿烂

 

 

 

好书速递1

【书名】苏东坡的下午茶

【作者】陈鹏        三水    

【索书号】K825.6/5508

【出版者】四川人民出版社

【内容提要】

腾达也好,困顿也罢,每一个人都应该寻找自己生命中的“东坡”。

走入那个时代心灵创伤最深、心志最坚的人,领悟他那无悲无喜、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

 

继畅销书《苏东坡传》后,陈鹏又一部关于苏东坡的重磅力作。前几年因为写作《苏东坡传》,作者阅读了大量东坡史料,限于篇幅和表达需要,许多史料被舍弃——是心疼的感觉。传记出版之后,得到许多读者的鼓励和厚爱,但总有种怅然若失感,总觉得应该再写些东西,好让他的形象更为饱满和丰富——他不应该只活在传记之内,他活泼热烈的生命力是一本传记无法掌控的。于是便有了这本书。

作者从全新角度出发,透过苏东坡令人眼花缭乱的多重身份,选取苏东坡的二十一个侧面,抽丝剥茧,层层剖析,还原出一个性格鲜明、思想丰富、立体有型的苏东坡。采用的是列举法,仍然没可能穷尽他所有的角色,这个人实在太丰富,太全面,太好玩,太值得我们从各个角度品味,他是不可能被穷尽的存在。

现在的人们所以爱东坡,是因为他身上所蕴含的种种特质,在现今繁忙嘈杂的社会里,显得如此稀少珍贵。

我们被丰富的物质牵绊,被发达的科技掌控,内心却愈是贫乏无味,心灵的滋养成为奢侈,满地都是六便士,少有人抬头看月亮。精神层面暴露出的种种漏洞,自然需要苏东坡这样的古人来弥补。他的纯粹,他的笃定,他面对精神危机时的种种自救,都可以给我们以启示,给我们以榜样。

可以肯定的是,后世的人们,依然能够从东坡那儿获取教益,获得帮助。

 

好书速递2

【书名】李清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作者】郭宏文  陈艳婷         

【索书号】K825.6/5510

【出版者】团结出版社

【内容提要】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是宋词中婉约派的代表作之一。

它的作者,就是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婉约派一代词宗”的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去世。

李清照所作词,前期多写悠闲生活,后期悲叹身世,情调感伤。艺术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作品有《李易安集》《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辑有《漱玉集》《漱玉词》。今有《李清照集》辑本。

本书讲述“千古第一才女”“婉约派一代词宗”李清照的一生。李清照的前半生,少年时代无忧无虑,初婚时代甜蜜温馨。然而,她的后半生漂泊不定。山河破碎,逃亡期间,丈夫赵明诚不幸离世,夫妻多年收藏的金石书画也几乎散失殆尽。李清照的作品向后人展示了她坎坷的一生。她和她的文字具有一种暗藏于婀娜之中的清傲与刚强。李清照词,一方面使两宋以来的婉约雅词的题材、意境更加深化、细腻;同时,通过描写个人的苦难遭遇,反映出两宋之交,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悲剧。李清照的名字是宋词史上一颗璀璨的独一无二的星辰。

 

好书速递3

【书名】经典“鲁迅”:历史的镜像

【作者】陈国恩等        

【索书号】K825.6/5528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

【内容提要】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早年与厉绥之和钱均夫同赴日本公费留学,于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鲁迅”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最为广泛的笔名。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鲁迅是20世纪中国文化一个无法绕开的存在,本书将鲁迅形象的生成置于20世纪中国的语境中,在此基础上考察鲁迅形象的建构与嬗变,在现代性的语境中审思鲁迅形象的文化特质与精神品格。同时,将鲁迅这一精神资源介入国际思想的交锋中,以此廓清鲁迅思想的中国立场,开掘其中国智慧及人类性主题。在此基础上,集中围绕鲁迅相关的理论问题展开理论分析,提出鲁迅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可开掘的可能性命题。

“鲁迅形象”是在历史的动态过程中生成的,缺乏历史烛照的“鲁迅形象”研究是不得其法的,难以真正“回到鲁迅那里去”。依循这一思路,我们在探究鲁迅形象生成、建构、嬗变和传播等议题时,都无法析离“历史”这面镜子的观照。因之,镜里镜外“两种生态”的参照揭示了百年中国和鲁迅本身的复杂性。从这种意义上说,陈国恩新著《经典“鲁迅”:历史的镜像》正是基于上述思路来重审鲁迅、鲁迅形象的力作。

在立论上,该著没有回避“鲁迅是谁”这一关乎鲁迅形象本体的难题。历史动态演进带来的“内质的不确定性”无疑衍生了鲁迅形象的多样性。那么,这种变动的、多元化的鲁迅形象是否会解构鲁迅精神资源的整体性价值呢?换言之,既然存在着多样化的鲁迅形象,那么什么样的“鲁迅”才是真实的呢?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回到历史的语境中去,回到鲁迅“自塑”和外人“他塑”行为的历史场域中去。这样一来,“鲁迅”这个被历史塑造的符码就不再是一个溢出历史的非真实的个体,而是被建构的、流动的精神资源。本着历史和审美的双重标尺,本书开启了以“鲁迅”学案反映社会结构的研究之旅,从而创构了以触摸历史而走进鲁迅世界的研究大厦。

 

好书速递4

【书名】徐志摩传:我爱这不息的变幻

【作者】宋江龙   

【索书号】K825.6/5514

【出版者】河北人民出版社

【内容提要】

徐志摩有一首《忘了自己》,他在诗里面写道:“一生至少该有一次,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不求有结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经拥有,甚至不求你爱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遇到你。”这句诗也为他的人生留下了一个注脚。

描绘这样一个在文学长河里鲜活涌动、才华横溢的风流人物,笔者深感自身文字之有限和无力。但同时,笔者也深知文字的神奇和美妙,因此,愿以文字为线,尽其所能写出一个相对完整的徐志摩,哪怕只是让读者对他有了一丝新的认识和理解,也已足够。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美国时改名志摩。曾用过的笔名有南湖、诗哲、海谷、谷等。浙江海宁硖石人(今嘉兴市海宁市硖石街道人),中国现代诗人、作家、散文家、新月派诗人、新月诗社成员、景星学社社员。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同年,转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进经济系。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1923年成立新月社。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26年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大学教授。1930年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搭乘“济南号”邮政飞机北上,途中因大雾弥漫,飞机触山,不幸罹难。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备受瞩目的作家。

本书通过详细的史料,描述了徐志摩从出生到遇难的短暂而辉煌的一生,还原了徐志摩的学习成长历程,与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凌叔华的情感经历,以及在文学领域的成就。

本书结合徐志摩的作品及其周围人的作品,描述其精神世界的发展变化历程,祛除读者对徐志摩以往过于刻板的印象,真实展现了徐志摩的形象。

 

好书速递5

【书名】老舍自传

【作者】老舍        

【索书号】K825.6/5524

【出版者】长江文艺出版社

【内容提要】

巴金称他为“中国知识分子最好的典型”,曹禺说他“是中国当代的‘人杰’”,朱光潜认为他的小说屈指可数,政府授过他“人民艺术家”称号,他就是老舍。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满族正红旗人,中国现代小说家、戏剧家、语言大师,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等。

本书是老舍的自传,共分十三章,讲述了这位“人民艺术家”丰富而跌宕的一生,时间跨度从出生到“文革”前期,完整展现了老舍的出生时代、求学生涯、写作历程、家庭生活、思想情感等方方面面。全书以作者本人的各种自述性文章为底本,进行了恰当的调整和编排,内容真实可靠,情节鲜活生动,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语言上则保持了作者一贯的平易幽默之风。

 

好书速递6

【书名】田汉在长沙

【作者】郭超   主编     

【索书号】K825.6/5527

【出版者】中国戏剧出版社

【内容提要】

田汉(1898年3月12日—1968年12月10日),本名田寿昌,乳名和儿,笔名有田汉、陈瑜、伯鸿、汉儿倚声、首甲、绍伯、漱人、陈哲生、明高、嘉陵、张坤等。男,汉族,湖南省长沙县人。剧作家、戏曲作家、电影编剧、小说家、词作家、诗人、文艺批评家、文艺活动家,景星学社社员,中国现代戏剧三大奠基人之一。

他创作歌词的歌曲《万里长城》的第一段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田汉早年留学日本时曾自署为“中国未来的易卜生”。1968年,田汉在中国文化大革命中不幸被迫害死于狱中。

田汉在一生中,到过许多城市,特别是在长沙、东京、上海、南京、苏州、杭州、广州、武汉、桂林、重庆、昆明、贵阳、北京等多座历史文化名城留下了生活、创作和奋斗的足迹。田汉著作编辑委员会编辑出版《田汉在名城》丛书,旨在通过历史文献、报刊、文艺作品、历史照片、书信、档案以及若干历史当事人的相关论述,来记述田汉在这些名城的生活、学习、工作、创作和从事社会活动的真实经历,为研究田汉和这些名城的有关历史提供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 本书讲述了田汉在长沙经历的人和故事。本书以“田汉在长沙”学术研讨会的成果,田汉有关长沙的作品,以及长沙纪念田汉系列活动宣传稿为基础编写而成。

 

好书速递7

【书名】萧红:黄金时代的婉约

【作者】        

【索书号】K825.6/5497

【出版者】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内容提要】

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她却把凄婉的命运活成了一串动人的歌谣,一场绚烂的烟火。

 

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祖籍山东省聊城市区莘县董杜庄镇梁丕营村,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本名张秀环,后改名为张廼莹(一说为:张迺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

幼年丧母。1932年,结识萧军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长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萧红,一个红颜薄命的民国才女作家,她生逢战乱,在短暂的生命中寻找自由和希望;她孤独寂寞,在文字中寻找梦中的故乡和亲情;她向往爱情,在对真挚爱情的追求中找寻阳光和温暖。有时候,她弱小孤单,让人心生怜悯期盼有一个温暖强大的臂膀能呵护她;有时候,她强大傲然,让身边的男人不知道该怎样面对这样一个另类女子。

她用生命书写人生,文字中充满温暖柔软轻盈,她用一生追求爱情,把凄婉苦难的命运活成了一串动人的歌谣。她美丽纯洁的半生尽遭白眼,心有不甘地匆匆而去,香消玉殒之时,叹息自己留得那半部未来得及完成的红楼

本书将向你娓娓诉说萧红真实传奇性的一生,以女性的独特角度,和你一起细读萧红的生平、作品以及她特立独行的精神世界。

 

好书速递8

【书名】一半是绚烂   一半是素雅:陆小曼传

【作者】林希美        

【索书号】K825.6/5519

【出版者】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内容提要】

陆小曼是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胡适

陆小曼是一位震动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文艺界的普罗米修斯。——郁达夫

 

陆小曼(1903年11月7日-1965年4月3日),名眉,别名小眉、小龙,江苏常州人,近代女画家。

陆小曼师从刘海粟、陈半丁、贺天健等名家,晚年被吸收为上海中国画院专业画师。曾参加新中国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画展。陆小曼擅长戏剧,曾与徐志摩合作创作五幕话剧《卞昆冈》。她还谙昆曲,也能演皮黄,写得一手好文章,有深厚的古文功底和扎实的文字修饰能力。

1965年4月3日,陆小曼于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62岁。

她自幼富养,琴棋书画无所不通,擅长英法两门外语,才貌双全,声名鹊起。

她是民国四大美女之一,与唐瑛并称“南唐北陆”,令无数男子为之倾倒。

她天真无邪,高傲冷艳,特立独行,我行我素。

她青年出嫁,独守寂寞,与徐志摩的热恋让她备受争议,却阻挡不了她追求幸福的脚步。

她与徐志摩再婚后,度过了一段神仙眷侣般的生活,后来却因生计问题而矛盾重重。

她在徐志摩去世之后,闭门不出,素服终生;编著书稿,纪念爱人;重拾画笔,美丽绽放。

她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是毁誉参半的一生,是女性从迷失到觉醒的一生。

她就是绝代佳人——陆小曼。

本书从女性成长的角度,动人讲述陆小曼的爱情和人生,解读陆小曼从热衷浮华到回归本真的心路历程。

 

好书速递9

【书名】苏青:风从海上来

【作者】江晓英        

【索书号】K825.6/5494

【出版者】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内容提要】

她是民国“极富盛誉的女作家”。

她与张爱玲并称为“海上姐妹花”!

十年前,她结婚,是妻子、母亲、媳妇、女儿,也是旧式家庭中的少奶奶。

十年后,她离婚,是上海滩百姓喜闻乐见、风流名士欢喜欣然的出版人,杂志社创办人。

她用十年的时间磨出一部《结婚十年》,再版三十六次。

她是苏青。

 

苏青(1917年~1982年)另一说1914年生,女原名冯和仪,字允庄, 1914年苏青出生于浙江宁波。早年发表作品时曾署名冯和仪,后以苏青为笔名,上世纪40年代,上海日据时期与张爱玲齐名的女作家。1933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外文系,后毕业移居上海中国作家,小说家、散文家、剧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结婚十年》,中篇小说《歧途佳人》,散文集《浣锦集》《饮食男女》等。

苏青与张爱玲,被誉为民国时期的上海文坛“双璧”,在当下张爱玲被众多文学爱好者力推和热捧的情形下,与她齐名的苏青也成为人们热点关注和深度挖掘的对象。而苏青集出版人、著名编辑、职业作家于一身的特殊身份,在点亮她生命光华的同时,也让她尝尽了单身女性“谋爱也谋生”的苦楚和艰辛。抗战时期的孤岛上海,形势严峻、战事频发,如一尾水草的苏青,既要坚守自己的根,又不得不随波逐流,生活、精神、追求、梦想,如何能面面俱圆,这是苏青的痛楚。

本书以时间为脉络,从独特的视角出发,注重深度和热点,并用细腻的笔触抽丝剥茧地剖析因由和结果,重新解读一个真实的苏青,关于她的梦,她的爱,她的苦,她的难,以及她的人生底事。是一本不错的关于展现苏青真实的人生轨迹的书籍。

 

好书速递10

【书名】丁玲传:历尽磨难,一生灿烂

【作者】张晓立        

【索书号】K825.6/5546

【出版者】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内容提要】

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毛泽东

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也是一位命运多舛的女革命者。——人民网

 

丁玲(1904年10月12日~1986年3月4日),女,原名蒋祎文, 字冰之,又名蒋炜、蒋玮、丁冰之,笔名彬芷、从喧等,湖南临澧人,毕业于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中共党员,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1936年11月,丁玲到达陕北保安,是第一个到延安的文人。丁玲的到来,给陕甘宁抗日根据地原本力量薄弱的文艺运动增添了新鲜的血液。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作出过无法取代的贡献。

代表著作有处女作《梦珂》,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短篇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等。1986年3月4日,丁玲在北京多福巷家中逝世,享年82岁。

丁玲既是享誉国内外的文学家,也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在写作上,她凭《莎菲女士的日记》《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而名声大噪;在情感上,她不顾世俗争议,勇敢追逐爱情;在革命道路上,她坚定不移,为解放事业奋斗终身。对于这样一个既深受鲁迅赞赏,又被张爱玲崇拜的丁玲,作者钩稽史料,用细腻的笔触,全面而生动地描述了丁玲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和充满艰辛的创作生涯。读完此书,你会从丁玲身上深切地感受到她虽然饱尝风霜,但如飞蛾扑火般追求自由和光明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