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好书速递

好书速递第十期

《好书速递》第十期【世界经典文学名著系列】(12月24日—12月30日)

编辑:曹小芳 ,联系QQ:1615612282

欢迎广大读者踊跃荐书!

 

 

 

好书速递1

【书名】丧钟为谁而鸣

【作者】(美)海明威著

【索书号】I712.45/5406

【出版者】河南文艺出版社

【内容提要】

《丧钟为谁而鸣》是美国作家海明威1940年创作的长篇小说,以美国人参加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战争为题材,是海明威的代表作之一。1936年初秋到1939年春的西班牙内战是全世界进步力量和德意志法西斯政权之间的第一次较量。由于种种复杂的历史原因,进步力量在这场斗争中失败了。当时,世界各地无数国际主义战士奔赴西班牙前线,大力支持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作为战地记者,海明威目睹了这一壮举,写出了《丧钟为谁而鸣》。

《丧钟为谁而鸣》讲述的是美国青年罗伯特·乔丹在大学里教授西班牙语,对西班牙有深切的感情。他志愿参加西班牙政府军,在敌后搞爆破活动。为配合反攻,他奉命和地方游击队联系,完成炸桥任务。他争取到游击队队长巴勃罗的妻子比拉尔和其他队员的拥护,孤立了已丧失斗志的巴勃罗,并按部就班地布置好各人的具体任务。在纷飞的战火中,他和比拉尔收留的被敌人糟蹋过的小姑娘玛丽亚坠入爱河,藉此抹平了玛丽亚心灵的创伤。在这三天中,罗伯特历经爱情与职责的冲突、生与死的考验,人性不断升华。在炸完桥撤退的时候,自己却被敌人打伤了大腿,独自留下狙击敌人,最终为西班牙人民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罗伯特·乔丹是一名教西班牙语的美国老师,由于受到他祖父的思想影响,乔丹的一生都为了共和事业而奋斗。当西班牙内战开始之后,乔丹刚好在西班牙进行考察学习,因此他毫不思索地站在了西班牙共和国的一边,积极地投身到反法西斯战争之中。在共和国政府军的反攻时,乔丹接到命令深入敌后去炸毁一座桥梁。虽然乔丹深知这次任务的危险性非常大,但是依旧毫不退缩地领命前往。乔丹一路上克服了种种困难,最终在游击队的配合之下成功将桥梁炸毁,在撤退的过程中受了重伤,于是他选择与爱人、战友诀别,这是一个伟大而艰难的选择,自己一个人留下狙击追兵。结果是悲惨的,但是乔丹用他最后伟大的牺牲精神证明了他自己对理想的追求,更加证明了他是一个配得上英雄称号的人。

 

 

好书速递2

【书名】百年孤独

【作者】 马尔克斯著

【索书号】I775.45/5003

【出版者】南海出版公司

【内容提要】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其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作品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作品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展现出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成为20世纪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

1830年至19世纪末的70年间,哥伦比亚爆发过几十次内战,使数十万人丧生。该书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这方面的史实,并且通过书中主人公带有传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现出来。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等等都写得淋漓尽致。作家以生动的笔触,刻画了性格鲜明的众多人物,描绘了这个家族的孤独精神。在这个家族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尽管很多人为打破孤独进行过种种艰苦的探索,但由于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把分散的力量统一起来,最后均以失败告终。这种孤独不仅弥漫在布恩迪亚家族和马孔多镇,而且渗入了狭隘思想,成为阻碍民族向上、国家进步的一大包袱。

作家写出这一点,是希望拉丁美洲民众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摆脱孤独。所以,《百年孤独》中浸淫着的孤独感,其主要内涵应该是对整个苦难的拉丁美洲被排斥在现代文明世界的进程之外的愤懑和抗议,是作家在对拉丁美洲近百年的历史,以及这块大陆上人民独特的生命力、生存状态、想象力进行独特的研究之后形成的倔强的自信。这个古老的家族也曾经在新文明的冲击下,努力地走出去寻找新的世界,尽管有过畏惧和退缩,可是他们还是抛弃了传统的外衣,希望融入这个世界。可是外来文明以一种侵略的态度来吞噬这个家族,于是他们就在这样一个开放的文明世界中持续着百年孤独。作者通过表达一种精神状态的孤独来批判外来者对拉美大陆的一种精神层面的侵略,以及西方文明对拉美的歧视与排斥。羊皮纸手稿所记载的一切将永远不会重现,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作者用一个毁灭的结尾来表达了自己深深的愤懑。

 

 

好书速递3

【书名】羊脂球

【作者】(法)莫泊桑著

【索书号】I565.44/5136

【出版者】光明日报出版社

【内容提要】

《羊脂球》是法国作家莫泊桑创作的中篇小说,《羊脂球》是他的成名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羊脂球》以1870—1871年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代表当时法国社会各阶层的10个人同乘一辆马车逃往一个港口的故事,形象地反映出资产阶级在这场战争中所表现出的卑鄙自私和出卖人民的丑恶嘴脸。在小说中,作者把下等人和上等人作了对比,检验了他们的道德水准,羊脂球是一个有爱国心的妓女,10人当中只有羊脂球配得上称为高尚的人和有爱国心的人。她心地善良,在马车上,尽管那些贵族资产阶级老爷太太对她表示了轻视和侮辱,可是当他们饥饿难耐的时候,羊脂球慷慨地请他们分享自己的食物。她还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而那些所谓上等人都是些灵魂丑恶、损人利己的败类。

《羊脂球》所描写的普法战争是莫泊桑熟悉的,因为他在18707月应征入伍,亲身参加了普法战争,十年前法军战败溃退时的狼狈情形历历在目,而战后法国被普鲁士占领时的惨痛经验还使他心有余痛。小说所描写的发生地鲁昂,正是莫泊桑儿时熟悉的地方,生于斯,长于斯,对于这里的一切都格外的亲切和熟稔。

在某种意义上,个人的社会地位与其生活的社会环境具有直接的联系。就如女主人公羊脂球因为所处的混乱社会环境而沦为了妓女,又因为与这一职业相对应的低下的社会地位而被困于混乱的社会环境之中,而环境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人文环境。羊脂球善良的品质与其所处的社会与人文环境之间构成的矛盾恰恰有力地突出了羊脂球的高贵,也就是说,她低下的社会地位进一步衬托出了她所具有的品质的高贵;而她的品质能够挣脱由社会地位所造成的社会环境的枷锁是难能可贵的,也是具有挑战意义的。因为始终处于屈从地位的妇女是不能选择自己的社会地位的,这也造就了人们长期就妇女的社会地位对其进行评价而忽略了其作为个体的属性。若从社会地位对羊脂球进行评价,羊脂球的美好的品质是荒谬的;若从的角度来看,羊脂球具有这些品质则就不足为奇了。这种表面的矛盾与实质的统一形成了强烈的讽刺效果,讽刺的是男权统治下衍生出的把社会地位作为判断标准的观点,成为了抗衡欧洲资本主义男权社会以及男权文化的一把利剑。

 

 

好书速递4

【书名】嘉莉妹妹

【作者】(美国)西奥多.德莱塞著

【索书号】I712.44/5051

【出版者】江西教育出版社

【内容提要】

《嘉莉妹妹》是美国现实主义作家德莱塞创作的长篇小说,是《珍妮姑娘》的姐妹篇。《嘉莉妹妹》描写了农村姑娘嘉莉来到大城市芝加哥寻找幸福,为摆脱贫困,出卖自己的贞操,先后与推销员和酒店经理同居,后又凭美貌与歌喉成为演员的故事。作家以嘉莉为代表深刻揭露了美国资本主义制度对贫苦人民压榨的残酷性和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对小资产阶级分子的腐蚀性。

20世纪初的美国,自由资本主义蓬勃发展并进入兴盛时期,美国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变成了一个以城市为中心的社会,机械化的生产提高了效率,农村多余的劳动力也进入了城市;科技经济发展使人类对自然的依赖性降低,人们有更多的自由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都市无疑是现代生活的中心,也成为了年轻人追求的场所,嘉莉妹妹就是其中的一员随着美国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丰富物质供给刺激着消费,助长了人们对金钱的渴望和崇拜,消费意识形态逐步取代了以生产为主的意识形态,这种消费意识形态强调花费和物质,它削弱了勤俭、节约、自控等传统道德标准。

该作品以真切的现实主义为鲜明的特征,比较真实地揭露了20世纪初人们狂热的追求美国之梦的悲剧事实,揭示了驱驶人们享乐却最终幻灭的本能主题,说明了在以金钱为中心的美国资本主义社会里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从小说中可以看出,嘉莉的堕落是有一定的社会因素的。首先是由于当时的资本主义制度,嘉莉是社会员底层的一群人的代表,被艰难的生活所迫,不得已走上了堕落的道路;另一方面,是源于嘉莉对生活现状的不满,不断追求更高级的生活,来满足自己的欲望,使得她不断变化所依靠的男人,走上这条堕落的道路。

 

 

好书速递5

【书名】蝴蝶梦

【作者】(英)达芙妮.杜穆里埃著

【索书号】I561.45/5348

【出版者】花山文艺出版社

【内容提要】

《蝴蝶梦》原名《吕蓓卡》(又译《丽贝卡》),是英国女作家达夫妮·杜穆里埃创作的长篇小说,发表于1938年。达夫妮·杜穆里埃在该书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颇富神秘色彩的女性吕蓓卡的形象。主人公吕蓓卡于小说开始时即已死去,从未在书中出现,却时时处处音容宛在,并能通过其忠仆、情夫等继续控制曼陀丽庄园,直至最后将这个庄园烧毁。一方面是缠绵悱恻的怀乡忆旧,另一方面是阴森压抑的绝望恐怖,加之全书悬念不断,使该书成为多年畅销不衰的浪漫主义名著。

在《蝴蝶梦》中,有着双重视角,一个是作为叙述者从现在的角度回忆往事的视角即叙述视角;另一个是被回忆的过去正在经历事件时的视角即经验视角。全文总体结构是的叙事视角和经验视角交替使用。在叙述过去经历时,还以现在全知的眼光对往事评论。经验视角则包括直接观察吕蓓卡的单一视角和其他人物的多重视角。吕蓓卡在小说一开始就死了,从未见过她,那是如何观察她的呢?在这里达芙妮一方面通过曼陀丽内的自然景物去表述吕蓓卡,另一方面通过其他人物的多重视角,使得把各种意象与吕蓓卡联系起来,从而呈现了一个完整的吕蓓卡

书中采用倒叙的方式向我们慢慢展开故事情节。开头第一章就讲述了的一个梦,告诉我们曼陀丽已经不为我们所有了,曼陀丽已经不复存在了,于是,我们不得不追寻为什么昔日繁华的亮丽的曼陀丽庄园不再存在,从而一幕幕的悬念由此铺开。在《蝴蝶梦》中,悬疑色彩主要来自作者对吕蓓卡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在小说中一开始,作者就交代吕蓓卡已经死去这一事实,并从未在文中对她进行正面描述,然而她短暂的一生中的所作所为却如鬼魂一般萦绕在她曾经生活的地方,给她周边的人带去深刻的影响。这般超强的影响力曾一度阻碍了小说中另一主人公与迈克西姆的感情发展,给我们的婚姻带了众多的猜疑和悬念。书中的悬念是由一条主线即吕蓓卡这一人物形象贯穿,继而分成三重:一重是吕蓓卡真如他人所说的是一个完美元缺的妻子?二重是麦克斯是真的爱吕蓓卡吗?三重是吕蓓卡是怎样死的?整个故事就此三重线路铺展开。

 

 

好书速递6

【书名】欧也妮.葛朗台

【作者】(法)巴尔扎克著

【索书号】H319.41/5014

【出版者】清华大学出版社

【内容提要】

纵观欧洲文学发展的过程,汇集品目最多的要数吝啬鬼形象,其中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莫里哀喜剧《悭吝人》,巴尔扎克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以及果戈理小说《死魂灵》最为典型。夏洛克、阿巴贡 、葛朗台、泼留希金也堪称为欧洲文学中不朽的四大吝啬鬼形象。巴尔扎克的这部代表作,描写了资产阶级暴发户发家的罪恶手段,作品深刻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贪婪本性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塑造出葛朗台这样一个举世闻名的吝啬鬼形象。据说,这部小说是巴尔扎克与后来成为他妻子的俄国贵妇韩斯卡夫人热恋时的产物,巴尔扎克本人非常珍爱这部小说,称它为最出色的画稿之一。一百多年来,这部作品以其自身独特的文学美学价值对世界文学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因此赞誉巴尔扎克是超群的小说家

葛朗台是巴尔扎克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重要人物,欧也妮·葛朗台的父亲。他是法国索漠城一个最有钱、最有威望的商人,但他为人却极其吝啬,在他眼里,女儿妻子还不如他的一枚零币,是守财奴的代表。虽然本书以欧也妮·葛朗台的故事为核心贯穿始终,但老葛朗台无疑是其中性格最鲜明的人物。他是个小气的人,贪婪和吝啬是他的主要性格特征。在老葛朗台眼中,金钱高于一切,没有钱,就什么都完了。他对金钱的渴望和占有欲几乎达到了病态的程度:他半夜里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密室之中,爱抚、把玩、欣赏他的金币,放进桶里,紧紧地箍好。”“临死之前还让女儿把金币铺在桌上,长时间地盯着,这样他才能感到暖和。对金钱的贪得无厌使老葛朗台成为一个十足的吝啬鬼:尽管拥有万贯家财,可他依旧住在阴暗、破烂的老房子中,每天亲自分发家人的食物、蜡烛。本作品出版于1833年,反映的是19世纪初的法国外省生活,主要描写资产阶级发家史和当时的人情关系,葛朗台的形象是作品最大的成就,这个人物最明显特征是嗜钱如命和极端的吝啬。

然而,读者千万别以为他只是个老式地主和吝啬鬼,作者塑造的是一个法国大革命后起家的资产阶级暴发户形象。他比旧式地主精明、也更凶狠,聚财方式更充斥着血腥味。他靠投机革命发了财,当过行政委员、市长,任职时期,利用职务,大捞油水,仅十几年就成为索漠城首富,他懂得商品流通和投机买卖,利用债务和商业信用大把赚钱。他兼有大土地所有者和金融资产者的特征,他的得势反映了复辟王朝时期土地、金融资产阶级主宰一切的社会现实。

 

 

好书速递7

【书名】堂吉诃德(上、下)

【作者】(西班牙)塞万提斯著

【索书号】I551.43/5001    I551.43/5005  

【出版者】上海译文出版社

【内容提要】

《唐·吉诃德》(又译作《堂吉诃德》等)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1605年和1615年分两部分岀版的长篇反骑士小说。《唐·吉诃德》书中写的人物有七百多个,是欧洲最早的长篇现实主义小说之一,是国际声望最高、影响最大的西班牙文学著作。作品出版后,上至宫廷,下至市井,到处传诵,该作已用100多种文字译成数百种译本。塞万提斯早在17世纪就写出了《唐·吉诃德》,可以说,他是现代小说第一人,所以他的《唐·吉诃德》对西班牙文学、欧洲文学,乃至整个世界文学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不论在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上,还是塑造人物的典型性上,都比欧洲在此以前的小说前进了一大步,标志着欧洲长篇小说创作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俄国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说:“在欧洲所有一切著名文学作品中,把严肃和滑稽,悲剧性和喜剧性,生活中的琐屑和庸俗与伟大和美丽如此水乳交融,这样的范例仅见于塞万提斯的《唐·吉诃德》。”

故事发生时,骑士早已绝迹一个多世纪,但主角阿隆索·吉哈诺(唐·吉诃德原名)却因为沉迷于骑士小说,时常幻想自己是个中世纪骑士,进而自封为“唐·吉诃德·德·拉曼恰”(德·拉曼恰地区的守护者),拉着邻居桑丘·潘沙做自己的仆人,“行侠仗义”、游走天下,做出了种种与时代相悖、令人匪夷所思的行径,结果四处碰壁。但最终从梦幻中苏醒过来,回到家乡后死去。《唐·吉诃德》提出了一个人生中永远解决不了的难题: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人类从精神层面上总有一对矛盾:理想和现实。这是第一位的,《唐·吉诃德》利用文学形式将这对矛盾揭示得深刻而生动,可说淋漓尽致,使得每代人都感受到果真如此,予以认同。塞万提斯写《唐·吉诃德》时,为的是反对胡编乱造、情节离奇的骑士小说及其在人们中造成的恶劣影响,塞万提斯一方面针砭时弊,批判社会的不良现象,一方面赞扬惩恶扬善、激浊扬清等优良品德,歌颂了黄金世纪式的社会理想目标。

在塑造唐·吉诃德的形象时,用喜剧性的手法写一个带有悲剧性的人物。首先,它把人物放在一个个不同的情景之中,用讽刺的笔调和夸张的手法,一再描写人物的荒唐行动,造成喜剧性的效果。其次,小说又着重描写人物主观动机与它的客观后果的矛盾(或适得其反,或迂腐反常,或自讨苦吃),在喜剧性的情节中揭示其悲剧性的内涵。再次,小说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在作品中,桑丘与唐·吉诃德无论在外形上,还是在形象的内涵上,都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高一个矮,一个重理想一个讲实际,一个耽于幻想一个冷静理智,一个讲究献身,一个看重实利……两两对比,相得益彰。这一构思也是塞万提斯的创造,它不仅有利于塑造人物,而且增添了小说的情趣,突出了作品的哲理意味。

 

 

好书速递8

【书名】教父

【作者】(美)马里奥.普佐著

【索书号】I712.45/5501   

【出版者】江苏文艺出版社

【内容提要】

男人们对《教父》的偏爱,丝毫不亚于女人们对《傲慢与偏见》的偏爱。他们几乎一致认为,《教父》是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教科书式的典范。谦虚地说,无论如何它也能够为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提供诸多思考和借鉴。它几乎展现了男人所可能面对的一切问题,如何做一个受人尊敬的领袖,怎样对待亲爱的家人,如何与敌人和朋友相处等方面内容。《教父》的作者马里奥·普佐生于曼哈顿贫民区的一个意大利移民家庭,父亲是铁路工人。他从小喜欢读部族战争小说,少年时代尤爱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和《白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美军中服役,复员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良好的阅读习惯、丰富的生活经历和敏锐的体察力,为他后来的创作打下了基础。

《教父》一经出版,轰动整个美国出版界,成为了头号畅销小说。至今被翻译成37种文字,发行世界各国,影响力长达半个世纪,《时代周刊》评价马里奥·普佐是通俗小说的教父,他始终关注现实,客观地把美国社会最隐蔽的本质赤裸裸地揭示了出来,并非政客口中的民主法制和伟大的“美国梦”,而是地地道道尔虞我诈冒险家的乐园。剥开那些虚伪的表层,骨子里根本没有真正的自由、平等和博爱。

柯里昂家族:一部黑手党的发家进化史。柯里昂家族的三代教父各有特点也各具使命,他们实际上代表了美国黑手党发展的三个阶段:非法创业阶段,向合法转型阶段,合法阶段。美国老一代的黑手党一般靠从事“非法创业”活动而发家,他们的财富背后都连接着暴力和罪恶,他们也深知这种模式的危险性和不可持续性。他们要时刻提防敌对势力的追杀和警界的搜捕,表面上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实际上内心惶恐不安,地位随时可能不保。因此他们在维护和扩大自身势力的同时,想尽办法结交和收买社会名流,特别是警、政、司法和金融界的关键人物,为自己寻找保护伞。不仅如此,他们也注意拉拢普通人为己所用。另外,他们会让子女受良好的教育,长大后步入“正途”,有体面的工作,得到主流社会的认可。柯里昂还将养子汤姆培养成了律师和他的“咨询人”,其实暗示了他想要“合法转型”的意向。他还同意麦克参军,正是想要他的孩子“步入正途”,无奈突如其来的现实让他被迫选择让麦克接班。但他最终想让麦克完成的家族使命是:柯里昂家族努力争取的前途是柯里昂参议员、柯里昂州长。他曾经上过战场,杀过人,和女人上床之后,就象罗马人那样为权力和情欲着迷。麦克被迫承担了他的家族使命,却在现实中为达目的,一步步走向凶残,冷血和丧心病狂。他不仅要维持住父辈的基业,还要完成父辈未竟之心愿,这种永恒战斗的状态,根本没有办法停止。

 

 

好书速递9

【书名】忏悔录

【作者】(法)卢梭著

【索书号】I565.44/5181   

【出版者】江西教育出版社

【内容提要】

《忏悔录》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让-雅克·卢梭在其晚年写成的自传。从1766年,他已54岁的时候开始写作,一直写到1770年,前后4年方告完成,但直到1782年才出版上卷,1789年出版下卷。《忏悔录》记载了卢梭从出生到1766年被迫离开圣皮埃尔岛之间50多年的生活经历。他历数了孩提时寄人篱下所受到的粗暴待遇,描写了他进入社会后所受到的虐待以及他耳闻目睹的种种黑暗和不平,愤怒地揭露社会的“弱肉强食”、“强权即公理”以及统治阶级的丑恶腐朽。该书名为“忏悔”,实则“控诉”、“呐喊”并对被侮辱、被损害的“卑贱者” 倾注了深切的同情。

由于儿时的不幸,一种正义感便在让-雅克·卢梭的心中牢牢地扎下了根,这种感情伴随了他整个的一生,并构成了他信念的基础。《忏悔录》成为法国教育系统让青年人研读最多的经典作品。《忏悔录》对于社会现实的揭露,对社会风气、人心世俗、社会发展趋向的揭露同对于自身的揭露一样,闪烁着毫不留情的锋芒,同时卢梭倡导的返归自然的主张带有明显的平民主义立场。

《忏悔录》中的社会书写具有显在和潜在的两条线索。显在线索,即卢梭对于封建社会由盛而衰时代的社会风俗、封建特权、教会制度、巴黎沙龙、宫廷斗争等的书写,而潜在的则是以卢梭在“忏悔”个人成长轨迹时所隐含的自我良好美德被玷污的社会原因为线索。卢梭用坦率的风格写自传,不回避他身上的人性恶,更为根本的原因还在于他的思想体系。他显然并不把坦露自己、包括坦露自己的缺点过错视为一种苦刑,倒是为深信这是一个创举而自诩。在他看来,人具有自己的本性,人的本性中包括了人的一切自然的要求,如对自由的向往、对异性的追求、对精美物品的爱好等等。正如他把初民的原始淳朴的状态当作人类美好的黄金时代一样,他又把人身上一切原始的本能的要求当作了正常的、自然的东西全盘加以肯定。甚至在他眼里,这些自然的要求要比那些经过矫饰的文明化的习性更为正常合理。

 

 

好书速递10

【书名】格列佛游记

【作者】(英)斯威夫特著

【索书号】I565.44/5129  

【出版者】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内容提要】

《格列佛游记》是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又译为江奈生·斯威夫特)创作的一部长篇游记体讽刺小说,首次出版于1726年。作品以里梅尔·格列佛(又译为莱缪尔·格列佛)船长的口气叙述周游四国的经历,通过格列佛利立浦特、布罗卜丁奈格、飞岛国、慧骃国的奇遇,反映了18世纪前半期英国统治阶级的腐败和罪恶,以较为完美艺术形式表达了作者的思想观念,作者用了丰富的讽刺手法和虚构的幻想写出了荒诞离奇情节,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英国议会中毫无意义的党派斗争,统治集团的昏庸腐朽和唯利是图,对殖民战争的残酷暴戾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同时它在一定程度上歌颂了殖民地人民反抗统治者的英勇斗争。 《格列佛游记》1726年在英国首次出版便受到读者追捧,一周之内售空。出版几个世纪以来,被翻译成几十种语言,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在中国也是最具影响力的外国文学作品之一,被列为语文新课程标准必读书目。

格列佛是18世纪一个普通的英国人,是一个天生喜欢冒险,不甘寂寞与无聊的人。他是一个勤劳勇敢、机智善良的人。他记忆力很强,善于学习和观察,善于思考,有独特的思维,性情朴实温和,对人态度友好,举止善良,容易与人交往,知恩图报,有君子之风,愿意帮助朋友,为了朋友他甘愿冒生命危险,也会随时准备抗击一切对朋友不利的人。同时他聪明机智,有胆识,处事圆滑合理,说话巧妙伶俐,做事坚决果断,能够见机行事,抓住一切机会追求自由,有着极强的自信心,相信自己能够成功。他为人坦率,爱国,也十分顾惜自己的面子,对敌视他,和无耻的人(比如耶胡)充满了仇恨、厌恶与鄙视,但敬重高尚的人、知识丰富的学者。总的来说他是一个具有质疑精神,酷爱真理,有忍耐力的勇者。他在游历之中,洞察到社会现实的日趋堕落,得出英国社会并不文明的结论。格列佛的形象,是作者思想的体现者。作者将自己的种种美德赋予笔下的人物,格列佛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而对别人关怀备至。格列佛是个正面的理想的人物,他总是坦率地叙述自己的弱点和错误,而对自己的优点则只字不提。他谦逊好学,努力用新眼光去认识新的现实。他从不自暴自弃,纵使将他当作玩物到各地供人观赏,仍泰然自若,保持自身的尊严,以平等的姿态与大人国的国王交谈。他勇于帮助小人国抵抗外族入侵,但断然拒绝为小人国国王的侵略扩张政策效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