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好书速递

好书速递第十一期

《好书速递》第十一期【世界经典文学名著系列】(2019年1月7日—1月13日)

编辑:曹小芳 ,联系QQ:1615612282

欢迎广大读者踊跃荐书!

 

 

好书速递1

【书名】茶花女

【作者】(法)小仲马著

【索书号】I565.44/5223

【出版者】中国宇航出版社

【内容提要】

茶花女》是法国作家亚历山大·小仲马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作者小仲马背离传统,创作的女主人公茶花女玛格丽特美丽、聪明而又善良,虽然沦落风尘,但依旧保持着一颗纯洁、高尚的心灵。她充满热情和希望地去追求真正的爱情生活,而当这种希望破灭之后,又甘愿自我牺牲去成全他人。小仲马笔下的茶花女,是一个性格鲜明、思想明朗、感情纯真而又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一个姑娘。虽然命运和生活把她推进了另一种境界,虽然沦为风尘女子,但是她纯真的本质没有改变。为了高贵的爱情,她宁可失掉一切,宁可受尽屈辱和误会。最后,为真情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故事讲述了一个青年人与巴黎上流社会一位交际花曲折凄婉的爱情故事。 作品通过一个妓女的爱情悲剧,揭露了法国七月王朝上流社会的糜烂生活,对贵族资产阶级提出了血泪控诉。在法国文学史上,这是第一次把妓女作为主角的作品。

《茶花女》发表后,小仲马一举成名,他又把小说改编为剧本。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大小仲马构成了法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罕见的父子双壁奇观。1907年,中国留日学生组织春柳社,又把小说改编为剧本,在日本东京首次公演,此次公演标志着中国话剧的开端。它率先把一个混迹于上流社会的风尘女子纳入文学作品,开创了法国文学落难女郎系列的先河。而它那关注情爱堕落的社会问题的题裁,对19世纪后半叶欧洲写实主义问题小说的产生,写实性风俗剧的潮起,却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茶花女》是第一部被引入中国的西方文学名著。《茶花女》问世后引起了极大震动,迅即被译成各种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使得千千万万读者为这则红颜薄命、男女悲欢的故事一洒同情之泪。只是在小说发表半个世纪之后的1898年,由林纾将其译成中文后,才为广大中国读者所知晓。译本问世之后,对中国文学界大有冲击,中国的小说家们在《巴黎茶花女遗事》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或摹仿之下,写出不少新意义、新结构的爱情小说。

 

 

好书速递2

【书名】鲁滨逊漂流记

【作者】(英)丹尼尔.笛福著

【索书号】H319.4./6515

【出版者】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内容提要】

《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一部长篇小说,该书首次出版于1719425日。该作主要讲述了主人公鲁滨逊·克鲁索(Robinson Crusoe)出生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一生志在遨游四海。一次在去非洲航海的途中遇到风暴,只身漂流到一个无人的荒岛上,开始了段与世隔绝的生活。他凭着强韧的意志与不懈的努力,在荒岛上顽强地生存下来,经过282个月零19天后得以返回故乡。

笛福生活的时代,正是英国资本主义开始大规模发展的年代。这部小说是以亚历山大·赛尔柯克在荒岛上的真实经历为原型的。据当时英国杂志报导:17044月,赛尔柯克在海上叛变,被船长遗弃在距智利海岸900多公里的胡安一费尔南德斯群岛中的一个叫马萨捷尔的小岛上。4年零4个月后被航海家发现而获救。那时,赛尔柯克已忘记了人的语言,完全变成了一个野人。笛福受这件事的启发,构思了鲁滨逊的故事。但在小说的创作过程中,笛福从自己对时代的观感和感受出发,以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冒险进取精神和18世纪的殖民精神塑造了鲁滨逊这一形象。作品之中的海岛其实就是作者心口中的英格兰,在文艺复兴之前,英伦岛上的环境是那么自由,那么令人神往,而在工业出现之后,小岛的平静被打破,随之而来的是机器的突突声和人类的嘈杂声。所以除了鲁滨逊的不断进取的精神之外,此小说吸引读者的另一个因素就是海岛的自由环境——远离尘嚣,远离工业文明的独立空间。鲁滨逊在海岛上的经历代表了人们心中的梦想——凭借自己的双手人们也能创造出自己理想中的人间乐园。

作者不仅对鲁滨逊的冒险经历与磨难作了扣人心弦的描述,更重要的,还在于作者作为一个具有典型新兴资产阶级意识的作家,在作品中把人的勤劳、勇敢、智慧和创造才能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肯定了人的价值。他坚信,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有能力战胜困境、征服自然,并最终到达胜利的彼岸。 

 

 

好书速递3

【书名】牛虻

【作者】(爱尔兰)伏尼契著

【索书号】I562.44/5003

【出版者】中国文联出版社

【内容提要】

《牛虻》1897年在英国出版,在本国文学界默默无闻,但在我国自1953年翻译出版后,发行量达 100 多万册,是当年中国最畅销的翻译小说,与《简.爱》和《红与黑》并列成为当时最轰动中国的三大外国经典文学名著。文学作品在本国无名反而在国外出色,在文学史上并不多见,原因之一与当时中国青年所持的文学观念和思想倾向有关,他们乐于阅读革命志士传奇式的故事,学习并且仿效那些临危不惧、宁死不屈、为人民而战斗的英雄形象。

《牛虻》(The Gadfly)是爱尔兰女作家艾捷尔·丽莲·伏尼契创作的长篇小说,该书描写了意大利革命党人牛虻的一生。单纯幼稚的爱国青年亚瑟因被革命同志误解,佯装投河自尽,奔赴南美。13年后,当他带着一身伤残重回故乡时,苦难的经历已把他磨练成一个坚定的革命者。他参与了反对奥地利统治者、争取国家独立统一的斗争,最后为之献出了生命。小说涉及了斗争、信仰、牺牲这些色彩浓重的主题,小说是作者伏尼契受到当时身边革命者献身精神的激励写成的。它生动地反映了19世纪30年代意大利革命者反对奥地利统治者、争取国家独立统一的斗争,成功地塑造了革命党人牛虻的形象。

牛虻青年时代参加了意大利党的革命活动,但同时又笃信上帝,牧师卡尔狄利用他的忏悔进行告密,致使他和他的战友一起被捕入狱。后来他得知自己原来是自己最崇拜的神甫蒙泰尼里的私生子,非常痛苦,遂对上帝宗教产生了怀疑。又因恋人琼玛对他的误解,认为是他主动出卖了同志,致使他出走南美洲,流亡十三年,遭遇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磨难。最后他成了一个瘸子,满脸伤疤,但却磨炼成了一名坚强的革命战士。后来他在一次武装斗争中,因叛徒出卖而不幸被捕并遭枪杀。 

首先,在艺术结构上,作者采取了以主人公牛虻一生的革命活动为线索,单一的发展,适当地插入回忆叙述的写法,形象地再现了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意大利民族解放运动的斗争现实。小说对年轻、幼稚、天真的亚瑟,变成成熟、坚强无畏的牛虻,包括在南美洲生活的十三年,采取了略写的办法,仅仅由旁人议论和牛虻自己向琼玛及蒙泰尼里诉说中反映出来。这样,使作品情节结构显得紧凑、集中,故事性强,同时,也使这部小说显得简练、明快。其次,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作者巧妙地安排了牛虻与蒙泰尼里这样一对人物的特殊关系。他们是父子,可是站在互相敌对的营垒之中,他们之间的爱是深的,但各自的信仰又是那样坚定,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是那样忠诚。这样,就构成了小说一系列戏剧性的情节,使作品的矛盾冲突显得特别鲜明、尖锐。再次,长篇小说《牛虻》在反面人物的塑造上,不是采取脸谱化或漫画式地去刻画人物,而是真实地、细致地、按照客观现实本来的样子去深入描绘,揭露其反动本质,因而写得特别深刻。

 

 

好书速递4

【书名】白痴

【作者】(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

【索书号】I511.24/5001

【出版者】南方出版社

【内容提要】

《白痴》是19世纪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长篇小说,该作于1867年秋天开始写作,1868年出版。小说对农奴制改革后俄国上层社会作了广泛的描绘,涉及复杂的心理和道德问题,作品表达了世界本就是无法用理性去量化的,甚至是超越人的想象的。人无可探知、无法实现的都是不需要去思考的,去思考且去实践的人都是白痴。这应该是对许多启蒙思想家所推崇的人的逻辑计算必然符合自然规律,人算等于天算的绝妙讽刺,这种过于相信世界可计算,把所有矛盾、意志神动排除在外的逻辑实际上是人类的骄傲自大。

小说描写19世纪60年代出身贵族家庭的绝色女子纳斯塔霞常年受地主托茨基蹂躏,后托茨基愿出一大笔钱要把她嫁给卑鄙无耻的加尼亚,就在女主人公的生日晚会上,被人们视为白痴的年轻公爵梅诗金突然出现,愿无条件娶纳斯塔霞为妻,这使她深受感动。在与公爵即将举行婚礼的那天,她尽管深爱着公爵,但还是跟花花公子罗果仁跑了,最后遭罗果仁杀害。像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大部分小说一样,《白痴》也以悲剧结局,但是不能因此而认为《白痴》是一部宣扬悲观厌世的作品。主人公们的悲剧结局反映出作者由于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而产生的痛苦,陀思妥耶夫斯基提出的正面理想遭到破产,但是对美好理想的热烈向往,则永远闪耀着人道主义的光辉。

小说对农奴制改革后俄国上层社会作了广泛的描绘,涉及复杂的心理和道德问题。善良、宽容的梅诗金公爵无力对周围的人施加影响,也不能为他们造福,这个堂吉诃德式的人物的努力是徒劳的,表明作者企图以信仰和爱来拯救世界的幻想破灭。《白痴》(1868)发展了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主题,女主人公娜斯塔西亚强烈的叛逆性和作为正面人物的梅诗金公爵的善良与纯洁,使小说透出光明的色调。但一些用以攻击革命者的虚无主义者形象,则削弱了小说的揭露力量。

 

 

好书速递5

【书名】动物庄园

【作者】(英)乔治.奥威尔著

【索书号】H319.4/6668

【出版者】清华大学出版社

【内容提要】

《动物庄园》(Animal Farm)亦译作《动物农场》、《动物农庄》,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创作的中篇小说,1945年首次出版。该作讲述农场的一群动物成功地进行了一场革命,将压榨他们的人类东家赶出农场,建立起一个平等的动物社会。然而,动物领袖,那些聪明的猪们最终却篡夺了革命的果实,成为比人类东家更加独裁和极权的统治者。该作被公认为反乌托邦政治讽喻寓言。一个农庄的动物不堪人类主人的压迫,在猪的带领下起来反抗,赶走了农庄主,牲畜们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愿望,农场更名为动物庄园,奉行所有动物一律平等;之后,两只处于领导地位的猪为了权力而互相倾轧,胜利者一方宣布另一方是叛徒、内奸。此后,获取了领导权的猪拥有了越来越大的权力,成为新的特权阶级;动物们稍有不满,便会招致血腥的清洗:农庄的理想被修正为有的动物较之其他动物更为平等,动物们又恢复到从前的悲惨状况。

《动物庄园》的故事脉络被评论家分析为与苏联的历史乃至整个二十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惊人的相似,在很多共产党正在或者曾经执政的国家都能看到动物庄园的类似影子。作者在书中借由对动物庄园的发展变化,对共产主义运动未来命运的预言也被1991年的苏联、东欧剧变和后来的历史所印证。但《动物庄园》的意义远远不止于对历史的预言,这部寓言体小说以文学的语言指出了:由于掌握分配权的集团的根本利益在于维系自身的统治地位,无论形式上有着什么样的诉求,其最终结果都会与其维护社会公平的基本诉求背道而驰。《动物庄园》自出版以后引起很大反响,被翻译成多国文字,还被改编,以其他艺术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200211月话剧《动物庄园》在中戏小剧场上演。

 

 

好书速递6

【书名】约翰.克利斯朵夫

【作者】(法)罗曼.罗兰著

【索书号】I565.44/5112

【出版者】上海文艺出版社

【内容提要】

《约翰·克利斯朵夫》(Jean-Christophe)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1912年完成的一部长篇小说。1915年,罗曼·罗兰凭借《约翰·克利斯朵夫》一书获诺贝尔文学奖。该小说描写了主人公奋斗的一生,从儿时音乐才能的觉醒、到青年时代对权贵的蔑视和反抗、再到成年后在事业上的追求和成功、最后达到精神宁静的崇高境界。通过主人公一生经历去反映现实社会一系列矛盾冲突,宣扬人道主义英雄主义的长篇小说。

罗曼·罗兰生于1866年,卒于1944年,他的一生穿越了法国第三共和国的整个历史时期,这几十年间法国的经济虽然得到发展,但是经过普法战争和巴黎公社起义,拿破仑分子和封建残余势力仍然很有市场,加上两次世界大战以及德雷福斯事件,社会激烈动荡,思想混乱,人心浮动,世风日下,个人主义泛滥,享乐之风盛行。文学上出现萎靡不振、矫揉造作、缺乏生气的所谓后象征主义的特征。作为人道主义作家、思想家的罗曼·罗兰面对严酷的社会现实,关注社会问题,参与政治生活,他的思想倾向和价值取向在文学作品中皆有所表现。罗曼·罗兰认为真正的艺术该是有高尚道德,富有战斗性的,它能触动世界各国数代人的良知,有助于他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关于创作意图,罗曼·罗兰在《致约翰·克利斯朵夫的朋友们》中写道:我该介绍我在整体规划这部书时的背景,我是孤独的,我像法国许许多多人一样,在与我的道德观对立的社会中备受压抑;我要自由呼吸,要对不健全的文明,以及被一些伪劣的精英分子所腐蚀的思想奋起抗争⋯⋯为此,我需要一个心明眼亮的英雄,他该具有相当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有权说话,具有相当大的嗓门让别人听见他的话,我十分耐心地塑造了这个英雄。他宣称我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并不是写给文人们看的但愿他直接接触到那些生活在文学之外的孤寂的灵魂和真诚的心

 

 

好书速递7

【书名】大卫.科波菲尔(上、下)

【作者】(英)查尔斯.狄更斯著

【索书号】I561.44/5158   I561.44/5159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

【内容提要】

《大卫·科波菲尔》是英国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创作的长篇小说,被称为他心中最宠爱的孩子,于18491850年间,分二十个部分逐月发表。全书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融进了作者本人的许多生活经历。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大卫从幼年至中年的生活历程,以的出生为源,将朋友的真诚与阴暗、爱情的幼稚与冲动、婚姻的甜美与琐碎、家人的矛盾与和谐汇聚成一条溪流,在命运的河床上缓缓流淌,最终融入宽容壮美的大海。其间夹杂各色人物与机缘,语言诙谐风趣,展示了19世纪中叶英国的广阔画面,反映了狄更斯希望人间充满善良正义的理想。狄更斯的童年是不幸的,虽然父母健在,但由于家计窘迫,双亲对他的教育和前途颇为疏忽,所以狄更斯童年在家中孤寂的情况,并不亚于小说中的孤儿大卫。父亲负债入狱,他不得不在十一岁就独立谋生,象大卫在枚货栈那样去当童工。随后也象大卫一样,在律师事务所做学徒,学习速记;当记者,采访议会辩论……小说中有的段落,几乎是作家全部从自传中移植而来。

大卫·科波菲尔是《大卫·科波菲尔》中的主人公,是个遗腹子,他的父亲闭上眼睛不再看到世界光明时六个月之后,他便带着一片头膜出生了。作者描写了他从孤儿成长为一个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作家的过程。他善良,诚挚,聪明,勤奋好学,有自强不息的勇气、百折不回的毅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在逆境中满怀信心,在顺境中加倍努力,终于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功和家庭的幸福。在这个人物身上寄托着狄更斯的道德理想。

大卫的形象直接、准确、生动而形象地体现了狄更斯在企图通过儿童形象的代言,展现他以仁爱精神反抗资产阶级的贪欲和冷酷,渴求人与人直接的和谐、友爱;并希望所有的英国儿童也能通过良好的教育,最后成为高尚而且对社会有用的人。同时,体现了作家所认为的人类的精神追求和社会生活应当是乐观向上、欢快温和的人道主义思想。对大卫的刻画没有矫揉造作,而是出于内心的需求。这是狄更斯个体生命的创作本能,是他表达自我的最佳形式。

 

 

好书速递8

【书名】包法利夫人

【作者】(法)福楼拜著

【索书号】I565.44/5198

【出版者】译林出版社

【内容提要】

《包法利夫人》是法国作家福楼拜创作的长篇小说,作品讲述的是一个受过贵族化教育的农家女爱玛的故事。她瞧不起当乡镇医生的丈夫包法利,梦想着传奇式的爱情。可是她的两度偷情非但没有给她带来幸福,却使她自己成为高利贷者盘剥的对象,最后她积债如山,走投无路,只好服毒自尽。这里写的是一个无论在生活里还是在文学作品中都很常见的桃色事件,但是作者的笔触感知到的是旁人尚未涉及的敏感区域。爱玛的死不仅仅是她自身的悲剧,更是那个时代的悲剧。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主人公情感堕落的过程,作者努力地找寻着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根源。

爱玛是一位富于幻想、内心充满了浪漫与激情的女子。然而,她所处的现实却是不尽如人意的。毫无男子气概的丈夫,一成不变的枯燥乏味的生活,这所有的一切都令她感到烦躁、抑郁和痛苦。因此,她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寄托在了虚幻的想象上。小说描写包法利夫人爱玛为摆脱不幸婚姻,追求不正当爱情而导致堕落毁灭的悲剧。它批判了消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不良影响,尖锐地抨击了外省贵族、地主、高利贷者、市侩的恶德丑行,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腐朽堕落的社会风习及小市民的鄙俗、猥琐,真实地再现了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在表面繁荣掩盖下的残酷现实。将现实和幻想都作为批判对象,是福楼拜这部小说的独创之处,在理想的对照之下,现实是多么庸俗丑恶;在现实的反衬之下,理想又显得多么空虚苍白可笑。幻想与现实的强大反差,消极浪漫主义的不良影响和丑恶残酷现实的腐蚀,是造成爱玛悲剧的原因。福楼拜把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当作小说创作的最高原则。他反对艺术家在作品中直接露面做主观的抒情、评价和道德评价,主张作家的思想倾向与评价寓于场面、情节和形象的自然之中,福楼拜的这种倾向于从形象的描述中自然流露的艺术手法,正是现实主义的重要特征,在《包法利夫人》中主要表现为叙事角度的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