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好书速递

好书速递第九十八期

岁月无声  光影留痕

《好书速递》第九十

2024年1118——1124日)

编辑:曹小芳     联系方式:钉钉

欢迎师生读者踊跃荐书!

 

 

 

    

 

1.当代电影中的家国情怀与文化追寻

2.经典电影如何讲故事

3.电影意志

4.永恒经典  艺术至上:电影中的艺术主题解读

5.顺流与逆流:重写香港电影史

6.从环境到人文:电影中的环境意识流变研究

7.时间赋格:中国电影中的劳动记忆

8.光影画江湖:华语武侠电影史

9.光影放映室:带你走进不一样的电影世界

10.当电影走进教室

 


好书速递1

当代电影中的家国情怀与文化追寻 jpg.png


【书名】当代电影中的家国情怀与文化追寻

【作者】崔军  

【索书号】J905.1/5080

【出版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馆藏地址】西四楼书库

【内容提要】

崔军,电影学博士,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电影跨文化比较、电影理论与批评。发表论文多篇,出版专著2部,主编教材2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等项目。

本书通过详细的影视作品精读来透视全球化时代跨文化影视作品中的家国情怀与文化寻根。全书分为“情归何处”、“家国情怀”和“文化涤荡”三个部分,从情感表达到意识形态编码再到文化分析,运用本体研究、美学分析和文化研究的方法,综合研读跨文化语境下当代影视作品的内涵。在作品选取上,本书往非英语、第三世界国家的影视作品倾斜,力图呈现多元化的当代影视景观,在对于现实的不同切入和表述中透视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民族国家的人们寻找并试图重建身份的历程。对于身处全球化浪潮之中的发展中国家而言,人们的身份必定要经历一个从破碎走向重建的过程。

 

好书速递2

经典电影如何讲故事 jpg.png


【书名】经典电影如何讲故事

【作者】许道军  

【索书号】J91/5008

【出版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馆藏地址】西四楼书库

【内容提要】

许道军(1973-),河南新县人,现为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创意写作博士生导师,世界华文创意写作协会秘书长,《中国创意写作研究》主编。专业:文学、创意写作;主要研究领域:文学与创意写作、类型小说理论与批评实践、中国现代历史小说。

好电影都讲了一个好故事,那些遭遇“滑铁卢”、不受市场待见的“烂片”,很大程度上是故事设计存在缺陷。相较于其他文体,电影里讲的故事要接受市场更残酷的检验,它不仅关乎投资方的“身家性命”,也直接影响了观众越来越挑剔的口碑。跟着经典电影学习讲故事,就是在学习最好的故事设计。

本书从事件、人物、戏剧性、结构、世界观、冲突、悬念、视角、节奏、变化等十个专题进行阐述,深入剖析《教父》《肖申克的救赎》《罗生门》《指环王》《楚门的世界》《放牛班的春天》《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摔跤吧,爸爸》《寻梦环游记》等数十部经典电影的故事设计。其中有概念阐释、原理分析、技巧归纳,也有结合专题内容的个案深度分析,能给未来的编剧、小说家、网文写作者以及文学爱好者提供灵感启发、经验借鉴,对于影评人、电影爱好者也提供了新的视角,有助于他们提高鉴赏水平,增进观影体验。

 

好书速递3

电影意志 jpg.png


【书名】电影意志

【作者】王小鲁  

【索书号】J905.2/5077

【出版者】四川人民出版社

【馆藏地址】西四楼书库

【内容提要】

王小鲁,电影学博士,现供职于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经济观察报》《南方周末》专栏作家,出版有《电影与时代病》、《电影政治》。

本书是王小鲁近年来发表于《经济观察报》《南方周末》等报刊专栏的影评文章精选集。从《庐山恋》《顽主》《流浪北京》,到《算命》《山楂树之恋》《不成问题的问题》,作者以其一贯秉持的美学视野、锋芒毕露的用笔,梳理出一部1980年以来的中国电影备忘录。“电影意志”是人类意志的表达,而电影仿佛也拥有自己的意志,具有超越电影人向前发展的力量。本书力图展现电影风貌之下的历史因果,引领读者发现潜藏其间的文化脉络。

“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是在自己的身份、利益、生活情境、甚至年龄等前提下,做出自己的判断。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看电影的时候,他们一般都会和电影中的某个人物相认同,电影角色会附体到他们身上,去感受和体会。而我们也都觉得自己看到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而容易忽略其他部分。

所以作为观影者和影评的大众,要认识到本身的局限性,尊重电影人的自我表达,学习点电影艺术和电影修辞,以更客观更全面的角度让自己的评论更有力量。

正是电影,让我们加深了对历史和文化的理解,让艺术成为永恒。如果你想了解中国电影的历史、了解不同时代中的电影人的思想,《电影意志》这本书不容错过。

 

好书速递4

永恒经典  艺术至上:电影中的艺术主题解读 jpg.png


【书名】永恒经典  艺术至上:电影中的艺术主题解读

【作者】张春颖  郝琳  

【索书号】J905.1/5083

【出版者】知识产权出版社

【馆藏地址】西四楼书库

【内容提要】

北京物资学院外国语言与文化学院的跨文化研究团队致力于各国电影作品中的文化现象研究,将研究成果转化成本套系列丛书出版。该系列丛书将全面系统地呈现不同题材和主题的各国电影作品,以文化解读为主旨,整理和归纳该研究领域的研究内容。

该研究将语言学及文学理论与电影作品评析紧密结合在一起,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增加了研究的实用性,不仅为高校英语教师在相关课程授课中提供多元文化教学的案例,也为广大电影爱好者铺设一座热爱世界文化的桥梁。团队出版八本系列丛书,兼顾经典与畅销作品,选取精彩文化故事。其内容涵盖与文化主题相关的各国电影作品,以亚洲、欧洲、美洲、非洲为故事主要发生地,涉及多元文化、商业文化、饮食文化以及神话、艺术、旅游等主题的各国电影荟萃。

本书是“电影中的文化研究丛书”系列中关于“电影中的艺术主题解读”的研究成果。该团队的10位成员精选20余部中外电影作品,着重强调了艺术文化对于电影生命力的重要意义,凸显了经典电影作品中“艺术至上”的原则;而从文化维度来解读电影的艺术内涵,则是本书为广大读者提供的一种对经典电影的不同理解角度,从而从另一种意义上延伸了经典电影的生命力。

对电影的艺术和文化特色的探索和创新,是打造传世精品的内在要求,也是广大影评人应当坚守的价值取向,更是电影创作者肩负的永恒使命。

 

好书速递5

顺流与逆流:重写香港电影史 jpg.png


【书名】顺流与逆流:重写香港电影史

【作者】苏涛  傅葆石

【索书号】J909.2/5026

【出版者】北京大学出版社

【馆藏地址】西四楼书库

【内容提要】

苏涛,电影学博士,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华语电影历史及批评,著有《浮城北望:重绘战后香港电影》,译有《民国时期的上海电影与城市文化》《香港电影:额外的维度》《王家卫的电影世界》等。  

傅葆石,美国斯坦福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历史、电影学教授,研究领域包括现代中国史、冷战文化史等。主要中文著作包括《双城故事:中国早期电影的文化政治》《香港的“中国”:邵氏电影》《灰色上海,1937—1945:中国文人的隐退、反抗与合作》等。

《顺流与逆流:重写香港电影史》尝试在跨地区、跨学科的格局下,以新的观念、史料和方法对香港电影史做出新的阐释,通过深入挖掘文献及影像资料,厘清史实,填补空白,并对20世纪30—70年代的香港电影史做出新的评价。

第一部分“重访早期沪港关联”集中探讨20世纪30年代的香港电影,着重分析当时中国内地的政治、文化对香港电影的深刻影响,以及两地电影业之间的互动。第二部分“冷战与香港电影的文化政治”聚焦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香港电影,尤其是从冷战的视角出发,通过对有代表性的制片机构、类型及电影现象的考察,分析战后香港电影的复杂性,以及冷战对华语电影的深刻影响。第三部分“类型、作者与文化想象”剖析香港电影史上重要且未获得足够重视的电影类型、作者及其他重要问题,力图丰富我们对于香港电影史的认识。

 

好书速递6

从环境到人文:电影中的环境意识流变研究 jpg.png


【书名】从环境到人文:电影中的环境意识流变研究

【作者】高红樱  

【索书号】J9/5025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馆藏地址】西四楼书库

【内容提要】

这是一本研究电影与环境意识的学术专著。本书的基本内容分为导论和六个章节,分别梳理了自然环境在电影中承担的功能和角色,分析了不同历史阶段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发展的变化在电影中的折射,考察了电影中环境意识的持续性、普遍性、现实性。反思回溯了电影发展中环境意识的流变。对当前电影中存在的环境现象给与评价。全书从理论阐释到文本分析,再到未来展望,作者从多元化的研究视角提醒电影受众环境责任与道德意识,继而达到环境审美、环境教育的双重效果。

在对电影环境意识演变史的梳理过程中,我们看到环境意识内化到电影里。在环境视野中梳理电影史,发现早期的一些经典电影未必具有现代意义上的环境意识,甚至有一些是反环境的。环境意识的流变呈现出无意识的环境意识、自发的环境意识、媚俗的环境意识、自觉的环境意识、自为的环境意识、自然而然的环境意识等几个阶段。电影是活动的思想,给我们提供了看待世界的各种视角,重塑我们对自然的认知,提升了电影对自然审美的意识。

 

好书速递7

时间赋格:中国电影中的劳动记忆 jpg.png


【书名】时间赋格:中国电影中的劳动记忆

【作者】李啸洋  

【索书号】J909.2/5027

【出版者】金城出版社

【馆藏地址】西四楼书库

【内容提要】

劳动文化既是权力建构的过程,也是与民间话语共塑的结果。本书以劳动者的身份变化为主线,将劳动置于具体的历史语境和媒介环境中考察,通过分析电影中劳动文化的神化与降格过程,探讨劳动文化的兴衰振弊。《时间赋格》这本论著以劳动者身份的变化为切入点,来串联讨论中国电影史,探讨电影影像中劳动文化的变动。

本书是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电影学:历史·理论·国别”丛书之一。全书通过讲述中国电影发展史,重点揭示了中国电影中劳动背后的美学与文化脉络。布罗茨基曾提出了一个基本美学命题:“美学是伦理学之母。”劳动本身是一个人类本质的基本问题,在不同时期有其独特的历史诗学。这种诗学经过历史的修辞变为美学,展现在电影之中,就建构出了对应历史时期的意义。电影史是流动的电影史,本书希冀揭示中国电影中劳动背后的美学与文化脉络,追寻时代的回响。

 

好书速递8

光影画江湖:华语武侠电影史 jpg.png


【书名】光影画江湖:华语武侠电影史

【作者】武侠小王子  

【索书号】J909.2/5022

【出版者】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馆藏地址】西四楼书库

【内容提要】

“侠”字不言而喻承载了太多中华文化的本真元素,“侠”在弘扬人间正义的同时,更传递出壮烈豪迈的民族意识和国家情怀。“侠”不仅存于小说和电影中的飞檐走壁、天马行空,更存于当下社会的一点一滴,血性正气、怜贫扶弱皆展露侠之情怀,“侠”给人以担当、正能量,催人奋进、助人成长。

在前辈丰富史料基础上,作者尝试对电影派系、影像奇闻和影史百态等方面进行探索。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武侠电影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和贴近生活,并以实际行动影响到更多热爱武侠的人。这本书夹杂了太多个人对武侠电影的热爱,而各类武侠电影的大事件,就像细线上的珍珠,并行不悖地串连在一起。

从邵氏电影到粤语残片,从南北醉拳到张彻狄龙,从茅山神打到奇门遁甲,从武林绝学到侠骨柔情,皆寄情于此评论集之中。希望以个人情怀为表率,与所有人分享武侠世界中有趣的事。

 

好书速递9

光影放映室:带你走进不一样的电影世界 jpg.png


【书名】光影放映室:带你走进不一样的电影世界

【作者】张驰  

【索书号】J905.2/5050

【出版者】同济大学出版社

【馆藏地址】西四楼书库

【内容提要】

电影,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至今已发展了近二百年。它拥有与诸如音乐、绘画、小说等艺术形式都不一样的特点,比如视觉化、直接化和即时化等;或者可以说,它是诸种其他艺术形式的混合和再现,是一种视听的全方位沉浸式享受。

电影不仅仅是供大众消遣的一种娱乐方式,作为第七艺术,它给观众提供了一个窗口,一个供观众窥探自己与他人,继而能够思考人生的窗口。《光影放映室:带你走进不一样的电影世界》分为12个主题,分别是:人性与社会、信仰与人生、江湖与逍遥、科幻与现实、战争与和平、自由与束缚、家庭与亲情、爱情与独立、道德与困境、欲望与幸福、叛逆与青春和教育与成长,共四十部电影。作者试图通过一个与众不同的视角,撇弃对于电影的镜头语言及叙事的专业性评价的过分追求,仅从观影角度,为电影观众做一点额外的总结与思考。

 

好书速递10

当电影走进教室 jpg.png


【书名】当电影走进教室

【作者】王晓琳  编著

【索书号】J9/5021

【出版者】大象出版社

【馆藏地址】西四楼书库

【内容提要】

让电影走进教室

让电影走进家庭

让电影润泽生命

在光影中成为更好的自己

本书从电影课程角度,通过系列电影对孩子教育进行了有益尝试,通过丰富的电影课程为生命成长设计了系列成长轨迹。儿童电影课程的核心是通过故事中的矛盾和人物内心的冲突揭示童年成长的秘密。经典儿童电影揭示了儿童成长中存在的普通共性问题,同时让儿童通过角色自居直面这些问题,通过人物内心的挣扎和斗争体验克服这些问题产生的可能性,寻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从而变成更好的人,成为美好事物的中心。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当电影走进教室》通过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面临的不同心理和教育问题,运用电影课程的方式开展教育。共分10个专题,从传统文化教育、适应教育、自卑教育、挫折教育、叛逆教育、生命教育、人际关系教育、立班教育、情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拓展教室里的电影课。本书详述了前五个教育专题。这些专题系列为孩子的生命成长挖掘了清晰的轨迹,通过电影的力量丰富了孩子们的生活,引领了成长方向。这套书集结了王晓琳老师16年的班级研究成果,与心理教育、电影课程相结合,通过教育电影课程必将使孩子的精神面貌发生质的改变,在生命深处绽放出具有卓越气息的独特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