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好书速递

好书速递第四十四期

《好书速递》第四十四期【巾帼风流笔吐研  翰墨鸿章赋诗篇】

(2021年3月1日—3月8日)

编辑:曹小芳   联系方式:钉钉、QQ(1615612282)

欢迎广大读者踊跃荐书!

 

 

目录

 

1 .林徽因和她的朋友圈

2.像孟小冬一样,做个高傲的女人 

3 .《穿过爱情的漫长旅程——萧红传》

4 .《生命的烤火者——杨绛传》

5 .《梦中的橄榄树——三毛传》

6.《我的庐剧人生——丁玉兰口述史》

 

好书速递1

【书名】林徽因和她的朋友圈

【作者】黄斌  著

【索书号】K826.16/5035

【出版者】广西人民出版社

【内容提要】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原名徽音,汉族,祖籍福建闽侯(今福建福州),出生于浙江杭州。林徽因是清华大学教授,为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作家,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  、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杰出女性”。

民国九年(1920年)随父林长民赴欧洲游历。民国十二年(1923年)参加新月社活动。民国十三年(1924年)留学美国,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选修建筑系课程,获美术学士学位。后就读于美国耶鲁大学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民国十七年(1928年)与梁思成在加拿大渥太华结婚。解放后,林徽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和景泰蓝工艺革新等方面出了杰出贡献著有《林徽因诗集》、《林徽因文集》。 

195541日,林徽因与世长辞,享年51岁。

说起民国才女林徽因,逻辑学家金岳霖因仰慕她而终身不娶,一辈子逐“林”而居;建筑学大师梁思成为了照顾她而“修炼”成了“护士”“煤炉工”;诗人徐志摩为了聆听她的一次演讲而赶赴北平,最终不幸因飞机失事身亡。她活在徐志摩的诗里、金岳霖的执着里、梁思成的宽容与呵护里。

胡适向国人介绍林徽因时,说其是“中国一代才女”。沈从文向萧乾介绍林徽因时,说其是“一位绝顶聪明的小姐”。而萧乾向读者介绍林徽因时,说她是“京派的灵魂”。陈岱孙说要一辈子感谢林徽因,好辩的叶公超与梁宗岱因为林徽因而掩藏话锋......如此说来,要想真正了解林徽因,还必须将眼界拓宽至林徽因的整个朋友圈才行。

借助林徽因的朋友圈,我们不仅可以从各个侧面了解林徽因,还可以看到一个个我们曾经敬畏的名人在这个朋友圈里像一条条鲜活的鱼那样存在着,可以让我们打捞起一段鲜活的过往,可以让我们徜徉在那段充满了文艺色彩的历史长河,在阅读中抛却烦恼,收获一份清新。

 

好书速递2

【书名】像孟小冬一样,做个高傲的女人

【作者】王凤祥  著

【索书号】K825.78/5111

【出版者】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内容提要】

她曾是民国时期红极一时的名人。她性情孤傲,才华横溢,她用自己特有的技艺,赢得了“冬皇”的盛誉,且征服了无数观众的心。她以女性扮男人,乾旦坤生,颠倒阴阳,与京剧大师梅兰芳合演一出《游龙戏凤》,至今传为佳话;她曲风多样,扮相俊秀,使得上海大亨杜月笙对她仰慕至极,敬爱有加;就连绘画大师张大千,对她也是赞赏不已,并说出“论平剧艺术,她是大殿、绝非小庙,听得一声吟,似拨云见日月,风清气爽”。

她叫孟小冬,是一个满含傲气与个性的女子,是一枝层冰积雪中独自绽放的梅花,不畏坎坷,傲然挺立,幽香四溢。在那个男女地位尚不平等的年代,一个国况堪忧的民国时代,孟小冬,一个弱女子,却可以秉持着自己的傲气,让整个社会在她面前低头。这是一种智慧,一种心态,一种寻常女子无法企及的境界。

纵观孟小冬的一生,她始终保持一颗高傲且坚强的心。在事业上,她以难辨雌雄的唱腔名动一时,与梅兰芳大师的地位不相上下,并且成为京剧大师余叔岩的优秀传人,为国粹艺术的传承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感情上,因为同台演出,梅兰芳对她一见倾心。而后,上海大亨杜月笙更是对孟小冬痴迷不已,称“冬皇果非凡人,气质怡然,落落大方,柔中有刚,不卑不亢”。她也曾因感情的纠葛心灰意冷,可令人惊奇的是,她却以自己的方式以及一贯的高傲,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古往今来,中国才女辈出,可谓百花争艳。若给个形象比喻,孟小冬可以说是一枝冰雪中的梅花。她在严寒里守着自己的骄傲,迎着风雪,绽放着美丽。

 

好书速递3

【书名】《穿过爱情的漫长旅程——萧红传》

【作者】垂青  著

【索书号】K825.6/6233

【出版者】中国出版集团  现代出版社

【内容提要】

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民国时期女作家,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本名张秀环,后改名为张廼莹(一说为:张迺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2年,结识萧军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关于爱情。萧红一生爱情坎坷,先后与王恩甲、陆振舜、端木蕻良、骆宾基等有过感情纠葛。她渴望一段温暖的守护,这些男人留给她的却是支离破碎的遭际。这些爱情的苦难,却凝成了超越的力量,使她获得了永恒的慰藉。

关于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萧红占有一席特殊之地。鲁迅为萧红的代表作《生死场》作序时说:“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力透纸背;女性作品的细致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关于时代。萧红在给萧军的一封信中说:“这不正是我们的黄金时代吗?”萧红生活在上世纪二十到四十年代,却是一个民气十足、海阔天空,年轻人在流离中自由追索、在苦难中昂首向前的黄金时代。这个时代不仅有萧红,还要鲁迅、丁玲、聂绀弩......

 

好书速递4

【书名】《生命的烤火者——杨绛传》

【作者】慕容素衣  著

【索书号】K825.6/5267

【出版者】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内容提要】

    真正的优雅,可以抵抗世间所有的不安。

她是妻子、母亲、作家和隐士;她的传奇人生折射出人性、德才和百年烟尘;她几乎不可超越,又近在身旁。读过本书的人都说,这是一本没有一丝匠气的杨绛传。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这首由杨绛翻译的兰德的诗,也可以看作她一生的写照。杨绛经历了那么多风霜,却始终能化戾气为祥和。岁月把她打磨成了一颗珍珠,散发出的光芒并不那么夺目,却内敛而温润。

杨绛出生于1911年,走过了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当我们回顾中国历史时,民国时期,新旧碰撞、政权更迭,远远没有后人想象的那么浪漫美丽。

民国时期是一个群芳荟萃的时代,拥有一群芳华绝代的女神:林徽因、孟小冬、陆小曼、萧红、张充和、阮玲玉......一个个名字缀在一起,成就了那个时代的满天星光。在姹紫嫣红的民国群芳之外,杨绛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任人争奇斗艳,她始终淡雅如菊,就像一竿翠竹,一缕清风。淡泊和温润是她的底色,她编剧、写作,都是“随遇而作”,并无争名逐利之心。她每次都说自己不过是试着写写,没想到一试之下,写出来的不乏精品。

关于坚守:她当然是个有体面的人,外在的体面来自于内心的笃定。她这辈子,从来没有失去过自己的底线,一直在小心翼翼地维护着自己的尊严。

关于信仰:即便在最不堪回首的岁月里,杨绛身上也始终充盈着一股“向上之气”。数十年以后,当她步入一百岁的时候,记者问她:“您身上的向上之气来自哪里?”她回答说:“我的‘向上之气’来自信仰,对文化的信仰,对人性的信赖。总之,有信念,就像老百姓说的:有念想。”

关于家庭:她就像一只大鸟,竭尽全力张开羽翼,把夫君和女儿都牢牢保护在里面,不让他们受到世俗事务的纷扰。她是他的守护神,守护了他一辈子,和他在一起,钱钟书的天性,没受压迫,没受损伤。

关于写作:写作对于她来说,更像是一种抵御思念的方式,她晚年的写作,总是离不开回忆和缅怀,在书写中,已经逝去的亲人仿佛又活了过来,和她聚了又聚。她以一支纤笔,构建了一个永恒的时光隧道,在那里,她可以和亲人们相聚相守,永不分离。

 

好书速递5

【书名】《梦中的橄榄树——三毛传》

【作者】李清秋  著

【索书号】K825.6/5267

【出版者】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内容提要】

三毛(1943326—199114日),本名陈平,祖籍浙江舟山市定海区,出生于重庆市南岸区黄桷垭,中国台湾当代女作家、旅行家  

1967年,先后游学西班牙、德国、美国,并创作了散文集《雨季不再来》。1973年,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随后与荷西结婚。19762月,移居加那利群岛5月,出版第一部散文集《撒哈拉的故事》,讲述夫妻二人在沙漠的生活经历。1977年到1979年,先后发表《哭泣的骆驼》《稻草人手记》《温柔的夜》等散文集。1980年,荷西意外逝世后回到台湾定居。1981年,出版散文集《梦里花落知多少》,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1982年,根据中南美洲旅行经历所创作的散文集《万水千山走遍》出版。1987年,出版散文集《我的宝贝》,展示她所收藏的一些物品。1990年,创作的第一部中文剧本,也是她的最后一部作品《滚滚红尘》出版 199114日,在台湾荣民总医院逝世,终年四十七岁 

回顾三毛这一生,出生在战火之际,幼年随父母颠沛流离,辗转几回他乡;几度爱书成痴,几回作茧自闭,却仍保有一颗丰富多情的心;转折之后的人生仿若一段传奇,游走在国外的山山水水间,身为异客却在他乡傲然如一位东方公主,更结情缘于大漠荒烟之中,爱没有轰轰烈烈却精彩得羡煞世人;战火烽烟、生死一线,每次惊险而过却谈笑间风轻云淡,仍旧是那个因爱而痴的人;她的痛让所有人都为之痛,她的爱让所有人都为之爱,牵引起情绪的是文字后面那颗真诚的赤子之心;看破红尘大梦一场,连离去的方式都那样特别。

三毛的一生,说到底是一场爱的修行之旅。虽然幼时曾经一度患有自闭症,一度狂躁不安,但那份初生的灵气却交予到了书本当中,沉淀在另外一个世界之内,直到生命被照亮、被打开之后,这一切犹如活泉一般都涌现了出来,爱的种子立即萌芽,迅速成长着,并随着她的经历而愈加旺盛。

她说她的写作史便是她的爱情史,她的生活就是她所有的素材。因为是一个如此真实而真诚的人,她舍不得去虚构,舍不得去撒下一个谎言。若不是这一生曲折复杂的经历,若不是那一颗对人世极度热爱的心,也不会有一个我们熟知的三毛。

爱的伤痛被她一笔带过,更多的是充满人情味的市井人情,那份对爱的执着与热爱永远贯穿其中。你知道她流泪、寂寞,知道她那一份永远在寻找的心,但是你更知道她在人世间的骄傲,知道她的坚持和努力,知道她的爱和付出。因为一个没有心的人,不热爱生命的人,是永远不会懂得那些看似细微的动作和行为所代表的意义的。

三毛爱人,爱自然,也爱勃勃的生命,这一切都让她的心为之颤动,为之震撼,为之动容。艺术之美,文学之美,抵不过她感受到的生活之美。她那么热切地感受着周遭的世界,用全部的真心对待和付出,同样也收到了热烈的反馈。那么多人爱她念她,怎会是一件巧合的事。

三毛,流落在山水间的一片孤单的灵魂,才知这一生的使命只是为了体验这一场无常的旅程。三毛脚踩大地,有人愿意行走,有人愿意停留,有人悲喜着收获,有人淡然着等待,而三毛毅然决然跟着心的指引前行,带着所有人都会做的梦,做了一场无人敢想的旅行。

她,注定是一个无法企及的梦。

 

好书速递6

【书名】《我的庐剧人生——丁玉兰口述史》

【作者】丁玉兰口述  段金萍 整理

【索书号】K825.78/5124

【出版者】安徽文艺出版社

【内容提要】

丁玉兰,女,19318月出生,安徽肥东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庐剧代表性传承人。安徽省第一届戏曲会演一等奖

丁玉兰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家庭,她幼年丧父,随母亲在养父丁友丁家班演戏谋生。由于当时庐剧还是小戏,社会地位很低,在辗转的演出路程中,丁玉兰也饱尝了人间的冷暖,也正是在这演出的氛围感染下,丁玉兰从小就练就了扎实的艺术功底。后来,丁玉兰拜戏班的陈师傅为师,由于天赋高,学戏精,8岁开始登台,13岁就可以唱庐剧代表剧目,并很快成为一方名角,经常有人点名要丁玉兰唱场子。在艺术上锐意进取的丁玉兰,随后又正式拜庐剧名角郭士龙为师,使艺术品位更臻完美。

解放后,丁玉兰进入安徽庐剧团,在党和政府关怀下,她如饥似渴地补充文化和业务知识,学习和观摩兄弟剧种演出,广泛吸取各剧之长,为再攀艺术高峰打下了坚实基础1957年,在北京的戏曲汇报演出中,丁玉兰凭借对庐剧代表剧作《借罗衣》、《休丁香》的精彩演绎,震惊了戏曲界。毛主席和周总理也兴致勃勃地观看了她的演出,并在看完演出后同丁玉兰等人亲切握手合影。周总理更是亲切地关怀丁玉兰,帮丁玉兰解决眼疾就医问题。   退休后,丁玉兰承担起培养下一代的任务,积极为庐剧贡献余热。60多年的演艺生涯中,丁玉兰获得了许多成就。1954年,参加华东地区第一届戏曲会演,凭借在《借罗衣》中的精彩演出,获得演员一等奖。1956年,凭借在《双丝带》中的杰出表演,获得安徽省第一届戏曲会演一等奖。1959年,由她担纲主演的《借罗衣》被搬上银幕。鉴于丁玉兰的杰出艺术表演,她被中国戏剧家协会吸收为会员,并当选安徽分会理事。退休后,在教师岗位上,丁玉兰先后被评为合肥市先进工作者、省政协积极分子、省劳动模范,并当选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她的事迹和艺术成就被《中国大百科全书》等权威文献收录。

作为庐剧代表人物,庐剧就是她的生命,倾注了她一生的感情。当然也正是由于她和她的剧团的存在,庐剧在很大程度上才从一个只在乡村野寨搭草台班演出的地方小戏逐步成为了能够进入省城立足的地方大戏。作为名角,她用她那玲珑的表演风格和甜美的地方韵味将庐剧一次一次推向全国。从地方味十足的《借罗衣》到文词高雅的《玉簪记》,无论是村姑还是大家闺秀,无论是青衣还是花旦角色,她都表演得出神入化,活灵活现。这种百变的表演才能征服了淳朴的村民,也征服了苛刻的雅士。就像黄梅戏的严凤英、豫剧的常香玉一样,丁玉兰也可以说是观众心中的一个艺术符号,从一定程度上说,丁玉兰三个字就代表了庐剧

一个地区、一座城市,能够拥有自己独特的戏曲剧种,这在全国并不鲜见,却也并非每城皆有。有此,当是令这座城市的人们十分惬意而又引以为自豪的事,也彰显着合肥这座城市的文化标识。因为,它映衬出这座城市的悠久历史,更揭示出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积淀。庐剧成了合肥这座城市的文化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