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好书速递

好书速递第五十期

《好书速递》第五十期【血染的风采  大国军魂

2021年425—4月30日)

编辑:曹小芳   联系方式:钉钉、QQ(1615612282)

欢迎广大读者踊跃荐书!

 

 

目录

 

1.大国军魂

2.红船精神

3.平津战役

4.难忘一九五0

5.上甘岭:攻不破的东方壁垒

6.沙场点兵

 

 

好书速递1

【书名】大国军魂

【作者】王诗敏  潘庆华   

【索书号】E297/5008

【出版者】江西高校出版社  

【内容提要】

军有军威,国有国格。

纵观古今中外,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在血与火的武装斗争中、在军队浴血奋战下得以创建和发展的。一支军队的精神特质尤其是军魂,如同胎记般深深镌刻于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记忆之中,长远影响着国民品格、民族精神的塑造,成为国家精神基因、民族文化传承的显著标识。

“执干戈以卫社稷”,中华民族历来有着尚武的文化传统。春秋战国时期,华夏大地处处洋溢着雄奇壮烈、阳刚向上的氛围,充满着勇于战功、贵以赴死的勇武精神。整部《左传》,找不到一个临阵脱逃的人。“趋难而誓必死”,是当时社会风气的写照。回望当年开疆拓土、一统天下的秦帝国,与罗马帝国并立于世的汉帝国,雄踞东方、万邦来朝的唐帝国,那“虎视何雄哉”“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血性呐喊,令一代代炎黄子孙血脉偾张。

在封建皇权思想的长期禁锢下,国人的尚武风尚日渐衰微。曾驱逐史上最强大的蒙元帝国、率空前强大舰队七下西洋的大明王朝,到万历年间衰变得面目全非。进入晚清,中国更成了欧美列强眼中的“东亚病夫”。伴随着尚武精神的孱弱,近代中国步入了积贫积弱、任人凌辱的深渊。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解放军的诞生,这是中国近代革命史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的伟大事件。由此,中国逐步改变国运,中国人逐步找回尊严,中华民族重焕自信与荣光。红军闯过千难万险,付出惨烈牺牲,取得长征胜利,不仅创造了可歌可泣的战争奇迹,而且谱写了豪情万丈的精神史诗。抗日战争胜利,实现了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大大提振了国人的自尊自信。解放战争胜利,标志着百年中国屈辱历史的终结,开启了中华民族走向新生的起点。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则是在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之后。中国人民志愿军以英勇顽强的战斗,打败了远比八国联军强大的十七国联军,为新生的国家政权立足世界进行了华彩奠基,赢得了精神独立和国格尊严。

在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政权、维护和捍卫国家安全与发展利益、保障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战场上,人民解放军总是起着砥柱和先锋作用,其精神特质始终影响着国家精神气度、民族精神风貌。

文化性格决定文明发展,军队性格影响国家命运。红色江山是党领导人民军队浴血奋战打下来的,今天的我们是以先烈的巨大牺牲才得以昂首挺胸。《大国军魂》这本书,试图用世界的眼光、对手的眼光、未来的眼光,以政论散文的笔法,既注重发掘党的领袖、开国将帅、英模人物背后的感人故事,也注重书写众多无名人物强军报国的辉煌瞬间,从政治、战略、历史、军事哲学的结合上,解析“人民解放军为什么能”,探寻人民解放军克敌制胜浴血荣光的精神密码。这本书,较好地体现了历史复杂性、军队特殊性、人物丰富性的统一,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人民解放军8个方面的胜利要诀,读后让人有所触动和启发,称得上是一部弘扬强国强军正能量的优秀作品。

 

好书速递2

【书名】红船精神

【作者】罗平汉   主编         

【索书号】D26/5073

【出版者】四川人民出版社  

【内容提要】

一百年前,一群有识之士秉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会聚在浙江嘉兴南湖的红船上。就在这里,中国共产党通过了自己的第一个纲领、第一个决议,宣示我们党“承认苏维埃管理制度,把工农劳动者和士兵组织起来,并承认党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实行社会革命”,强调“我们应始终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上,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这艘小小的红船见证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孕育了中国共产党建党伟业所蕴含的伟大革命精神,即“红船精神”。

2005年6月,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首次对“红船精神”作了科学概括,指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也是‘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党的十九大闭幕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上海中国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上海党的一大会址、嘉兴南湖红船是我们党梦想起航的地方。我们党从这里诞生,从这里出征,从这里走向全国执政。这里是我们党的根脉。”“红船精神”承载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中国共产党的根脉所在。

“秀水泱泱,红船依旧;时代变迁,精神永恒。”100年前的这条红船,开启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光辉历程。由此而生的“红船精神”,为中国共产党在前进道路上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夺取新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国共产党奋斗史,也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拼搏的历史。

 

好书速递3

【书名】平津战役

【作者】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索书号】E297.4/5007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内容提要】

平津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的最后一个战役。此役共歼灭、改编国民党军52.1万人,人民解放军伤亡3.9万余人。这一伟大胜利,是军事打击和政治争取相结合的结果。使悠久的文化古都北平和工商业大城市天津回到人民手中,并从此写就新的历史篇章。

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将国民党军傅作义集团抑留于北平、天津、张家口地区,予以各个歼灭的战略决战性战役是解放战争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

东北解放以后,据守张家口、北平、天津、唐山一线的国民党华北剿总傅作义集团50多万人,面临东北、华北解放军的联合打击,已成惊弓之鸟。是撤是守,蒋介石、傅作义各有打算。虽然他们的主张不同,但都对自己的力量估计过高,而对我军的力量估计不足。因此傅作义集团采取了暂时固守平津,确保海口,以观战局变化的方针。为了防止傅作义集团南撤西退,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决定以东北野战军华北军区主力联合举行平津战役,就地歼灭傅作义集团,并采取了这样几条措施:东北野战军立即结束休整,取捷径以最快速度隐蔽入关,突然包围唐山、塘沽和天津之敌,斩断敌人海上退路;徐向前兵团停止攻打太原,杨成武兵团撤围归绥(现呼和浩特),以免傅作义作战失利后向西北逃跑;通过与傅作义进行谈判,将其稳住等。

在平津战役中,解放军参战总兵力100多万人,中央决定由林彪、罗荣桓聂荣臻三人组成党的总前委,林彪为书记,统一指挥作战和接管平、津、张、唐等地的一切事宜。平津战役开始以后,我军首先对傅作义集团进行分割包围,截断其西退、南撤的通路,将这只惊弓之鸟变成了笼中之鸟。然后按照毛泽东确立的先取两头后打中间的攻击次序,逐一歼灭被围困在新保安、张家口、天津等地的敌人,解放了天津和塘沽。天津解放后,北平守敌25万人陷于绝境。为了保护北平这座文化古城,中央军委决定继续同傅作义谈判,争取和平接管北平。通过谈判,傅作义接受毛泽东提出的八项和平条件,率部接受和平改编。

1949131日,平津战役胜利结束,人民解放军进驻北平城,北平宣告完全解放。一个多月后的315日,中共中央由西柏坡迁到北平,人民解放军总部也随之迁到北平。又过了6个多月,194910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定都北平,并改北平为北京。

在平津战役中,中共中央华北局和东北局领导两解放区人民全力支援前线,组织了154万民工、38万辆大车、2万副担架,为人民解放军筑路、修桥、运输物资、转运伤员,并调集了1.55亿千克粮食到前线,有力地保障了人民解放军作战的胜利。平津战役历时64天,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成功地将国民党军傅作义集团抑留于华北地区,进行战略包围和战役分割,予以各个歼灭,并以军事压力与政治争取相结合,实现了对北平守军的和平改编。共计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华北“剿匪”总司令部及3个兵团部、1个警备司令部、13个军部、51个师(包括战役中新建和重建的军、师),连同非正规军总计52.1万人。人民解放军伤亡3.9万人。平津战役的胜利,连同辽沈战役、淮海战役的胜利,是毛泽东关于战略决战思想的伟大实践,使国民党丧失了三大精锐战略集团,国民党的统治基础发生了根本动摇,为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奠定了坚固的基础。

 

好书速递4

【书名】难忘一九五0

【作者】新华摄影部等  供图

丁伟                 

【索书号】E297.5/5005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内容提要】

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高举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旗帜,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战斗,共同抗击美国侵略者,开始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

抗美援朝战争迫使世界上最大工业强国的第一流军队被限制在原来发动侵略的地方,不仅不能越雷池一步,而且陷入日益被动的困境。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有力地向世人证明了一个真理,那就是毛主席所指出的那样:“我们的敌人眼光短浅,他们看不到我们这种国内国际伟大团结的力量,他们看不到由外国帝国主义欺负中国人民的时代,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而永远宣告结束了。”

历来相信实力就是一切的美国人这次妥协了,拥有绝对优势装备的美国军队竟不是装备落后的中国军队的对手。美国前国防部长马歇尔在谈到朝鲜战争时,被迫宣告:“神话已经破灭了。美国原来并不是像人家想象的那样一个强国。”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记述了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书中收录的大部分照片是当年新华社记者在朝鲜战场拍摄的。这场异常残酷的战争中,广大志愿军指战员不怕牺牲,前仆后继,浴血奋战,谱写了气吞山河的英雄壮歌,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光辉典范。

作为新中国新闻工作的奠基者,他们随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奔赴前线,冒着枪林弹雨,真实报道了这场战争。在志愿军跋山涉水的征程中,在志愿军冲锋陷阵的战斗中,在炮火连天、硝烟弥漫的战场,在长津湖畔的冰天雪地,在上甘岭的焦灼阵地,在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上……他们的镜头留下了志愿军威武的身姿、矫健的身影、辉煌的足迹。

这一幅幅珍贵的照片,全景式、多层次地展示了抗美援朝战争的面貌。一些作品无论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可称为上乘之作,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献价值。

 

好书速递5

【书名】上甘岭——攻不破的东方壁垒

【作者】聂济峰          口述  

聂昭华  李韧    编著     

【索书号】E297.5/5008

【出版者】四川人民出版社  

【内容提要】

聂济峰(1914年6月—1992年2月)河北省晋县人。1937年10月参加河北晋县抗日动员委员会,同年12月任河北赵蔓栾晋游击中队副队长。1938年参加八路军,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129师385旅独立二团政治处干事,第129师轮训队特派员,第385旅直属队特派员,第385旅政治部保卫科副科长,太行军区第七军分区政治部保卫科科长。参加了百团大战太行抗日根据地“扫荡”战役战斗。全国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太行军区第五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太行军区独立第一旅政治部副主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九纵队25旅政治部主任,豫西军区第四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第二野战军第15军43师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参加了上党、邯郸、豫北、洛阳、淮海、渡江、广东、广西等战役战斗。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第15军45师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5军政治部副主任、主任,第15军副政治委员。1963年毕业于高等军事学院。后于1964年6月-1967年8月任第1军政治委员。1970年1月-1977年11月先后任军政大学副校长、副政委(1975年8月起),1977年12月-1983年5月任军事学院副政委。1983年5月任军事学院顾问。1992年2月1日,聂济峰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8岁。

1952年11月25日,被喻为“绞肉机”战役的上甘岭大战落下帷幕。艰苦卓绝的鏖战,千千万万志愿军将士以血肉之躯演绎着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华彩乐章。随着时间的推移,久远的记忆逐渐被凝结成鲜红的色彩,永久地定格在那面浸透着将士鲜血,飘扬在上甘岭主峰制高点,布满了381个弹孔的战旗上!

1952年10月14日,一场罕见的大战爆发在上甘岭前面两座不起眼的小山头上,43个日日夜夜,硝烟弥漫,山头阵地变成了残酷的演兵场。

那年那月,咄咄逼人的美军撕毁谈判协议,“让大炮与炸弹去辩论吧”,赌徒们竟以300余门火炮,3000余架次飞机和140辆坦克,6万余兵力,将成吨的钢铁倾泻在两个山头阵地。面对装备精良的敌人,我军将士无所畏惧,以一往无前的精神书写着鏖战疆场的战地档案——43天浴血奋战,先后击退敌人900余次攻击,与敌进行大规模争夺战29次,以11529人的伤亡代价,毙、伤、俘敌25498人。其中全歼敌建制1个营、18个连、218个排;击落击伤敌机300架;击毁敌坦克40辆,大口径炮61门,消耗敌军100多个建制连的装备,使敌人所谓“一年来最大的攻势”以彻底失败而告终。

一个民族的崛起是因为她拥有自己高尚的情操和不朽的精神,这种内在的气质支撑着志愿军将士坚实的脊梁,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困苦而不屈,千锤百炼而成钢,英雄前赴后继、奋战疆场,铸就了上甘岭每一个阵地上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使我军前所未有的坚固阵地防御作战终获胜利。

我们要感谢老战友聂济峰将军留给后人这些鲜活而具体的军史材料,他的口述全景式地再现了当年上甘岭大战的恢宏场景——反复争夺、坑道斗争和决定性反击三个阶段;重新演绎战斗中涌现出来的万千个光耀千秋的英雄、功臣和烈士。让我们以及我们的子子孙孙牢牢记住——中国人民站起来的第一仗,是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保家卫国的丰碑是英勇的志愿军战士们铸就的,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保卫了和平,捍卫了正义。

 

好书速递6

【书名】沙场点兵

【作者】吴清丽  江南   主编         

【索书号】E297/5009

【出版者】上海人民出版社  

【内容提要】

百年前的中国大地上,人心思变。此起彼伏的革命斗争,正如黑暗夜空中的星星之火,照亮了沉睡千年的中华大地。

1927年的一个深夜,江西古城南昌平静而又不同寻常。一批叱咤风云、屡建奇功的共产党人,以不死的精神和非凡的气概,带领起义部队打响了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为中国革命留下了至关重要的一批火种,并从此拉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历史帷幕,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斗争史增添了浓重的一笔。

中国历史的波澜从此变得更加汹涌澎湃,中国共产党人带领着这支革命队伍发动起义,如星火燎原般在中华大地上点燃革命的火种;以大无畏的气概打退了敌人对革命根据地的多次围剿,凭着“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革命精神走过两万五千里长征,凭借“战则必胜”的英雄气概打赢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以“天翻地覆慨而慷”的革命精神赢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在无数场决定中华民族前途和命运的战斗中,革命者将自己的生命完全融入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中,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争取世界和平,作出了彪炳史册、无可比拟的贡献。

以国防大学联合作战学院副院长吴清丽为主编的编者团队,精选了自土地时期至抗美援朝中战术经典、对垒精彩的十个战例形成《沙场点兵》这本书。这十个战役分别是红军第二次反“围剿”、四渡赤水、型关大捷、孟良崮战役、锦州战役、血战碾庄圩、攻克天津、太原战役、一江山岛战役、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该书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将战斗故事讲得很精彩,真实还原了战斗的场景,并注重将战战术融表述中,让读者渐次感受到人民军队灵活的战斗技巧。每场战役的结与点评更是点睛之笔,凸显了该书在军事研究方面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