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好书速递

好书速递第五十一期

《好书速递》第五十一期【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2021年517523日)

编辑:曹小芳   联系方式:钉钉、QQ(1615612282)

欢迎广大读者踊跃荐书!

 

 

目录

 

1.人群中的古典

2.中国皇家园林

3.颐和园的露陈座

4.中轴线上的景山

5.北京西山八大水院

6.圆明园传说

7.江南古典私家园林

8.红楼寻梦•水西庄

 

 

好书速递1

【书名】人群中的古典

【作者】秦里     

【索书号】K928.73/5018

【出版者】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

【内容提要】

汤显祖: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陈从周:以无形之诗情画意,筑有形之水石亭台。

到目前为止,中国历史上最具权威的造园著作,是明代计成所写的《园冶》,其中将中国园林的造园原则,总结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师法自然,借来大自然中某个美丽的角落,日夜相对,进行私人化的朝思暮想。虽然共同遵守着“师法自然”的原则,但是各地自然条件与风土人情不同,保留下来的古典园林也会有一些风格上的差异。古典园林有很多分类方法,可按照功能分成寺观园林、书院园林、宅院园林、皇家园林等;也可以按照造园手法分成旱地园、贴水园、近水园等;或者按照所处位置分成山地园林、城市园林等等。

本书是关于园林的旅行记录,按照地域,我们大致将古典园林分成四个部分:北方、古城、江南、京华。

旅行从北方开始,一路缓慢地走马观花。从北向南,再折回北方,形成一个环形的游览路线。沿途景物可以看到:大风雪、山水、花木、名人字画、皇家珍宝,晴朗的艳阳高照和雨水里的在彼一方。

在旅行中努力遵循古典园林中的营造法则:步步为营,一点儿一点儿感受不同风格的良辰美景。

 

好书速递2

【书名】中国皇家园林

【作者】贾珺    

【索书号】K928.7/5051

【出版者】清华大学出版社

【内容提要】

贾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图书馆建筑分馆馆长《建筑史》丛刊主编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兼任中国建筑学会史学分会理事、中国圆明园学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国古典园林和中西方建筑交流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主持和参与建筑、规划设计和文物建筑保护工程设计20余项。

中华文明号称“上下五千年”,除了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外,自夏朝以降的四千年中,历经了几十个王朝的君主统治,帝王除了拥有辉煌壮丽的宫室台殿之外,往往还热衷于修筑美轮美奂的苑囿园林。我们把这类最高统治者享有的园林统称为“皇家园林”。

皇家园林又称苑、囿、宫苑或御苑,是中国园林史上最重要的园林类型之一,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宫殿建筑群,很多时候也直接以“宫”为名。根据具体的位置和使用方式,历代皇家园林可分为大内御苑、离宫御苑和行宫御苑三种主要类别。每一时期的皇家园林不但是园林艺术的集大成者,而且是宫廷文化的主要载体和许多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地。汉武帝在上林苑训练骑兵,并以昆明池为水战演习之所;魏明帝亲自率领百官掘土运石,大建洛阳芳林园;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兴庆宫御花园沉香亭畔召见大诗人李白,留下了千古传颂的三首《清平调》;清代皇帝的政治活动和日常生活与皇家园林的联系更为紧密,入关后的十位天子居然有六位在不同的御苑中驾崩……

相对于私家园林而言,皇家园林的规模更大,建筑类型更庞杂,山水形态更加接近真山实水,花木品种更多样,文化内涵更丰富,功能更复杂,可满足帝王及皇室成员朝仪、理政、起居、游赏、观农、宴乐、狩猎、祭祀等种种需求,还经常仿建其他地区的山水名园,堪称“天上人间诸景备”,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历代皇家园林既有自身的鲜明特色,也有很强的继承性,一些经典的造园主题,例如“一池三山”式的仙境模拟、表现重农思想的田圃景观、再现民间集市风貌的买卖街、象征兰亭雅集的曲水流觞、表现濠濮之乐的观鱼场所等,在不同时期的皇家园林中经常以不同的形式进行再现,成为一脉相承的传统模式。

中国历代王朝大多在北方地区建都,这一实际情况导致北方的皇家园林远比南方兴盛,尤其长安、洛阳、开封和北京四大古都及其周边的京畿地区是皇家园林最兴盛的地方;南方地区的皇家园林主要以六朝时期的建康(今江苏南京)和南宋时期的临安(今浙江杭州)为代表,相对居于次要地位。历史上盛极一时的许多皇家园林均已被毁,只有少数还有遗址可寻。现存皇家园林大部分为清代所建,主要分布在北京和承德地区,令全世界为之赞叹折服。

本书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借助历史文献和图片资料描述中国皇家园林的历史源流,第二章介绍以现存实例为主的经典御苑,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探析皇家园林的造园手法和文化主题,努力以有限的篇幅为广大读者呈现出中国皇家园林真实而生动的面貌。

 

好书速递3

【书名】颐和园的露陈座

【作者】赵丹苹  朱利峰    

【索书号】K928.73/5034

【出版者】清华大学出版社

【内容提要】

中国古代的园林艺术,集传统文化之大成。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不仅展现了中国宫廷造园艺术的最高成就,而且是我国保存最为完整的皇家园林。颐和园的园林艺术之美,不仅表现在它的湖光山色,还包括建筑组群、叠石理水、植物配置、露天陈设等所有园林景观要素的规划设计。其中颐和园中的露天陈设是皇家园林景观构成的重要因素,与建筑和室内陈设一样,具有杰出的成就和艺术价值。本书从“露陈座”这种园林陈设基座出发,探讨了清末宫廷园林艺术的陈设布局、艺术特征以及审美取向。同时,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比对分析,为重要区域的陈设复原提出了具体方案。

作为皇家宫苑,颐和园的露天陈设较少受到宫廷规制的局限,因而更富有随意性和灵活性;与紫禁城严谨规整的大型宫殿建筑群相比,更易于在布置上表现庭院空间的精神内涵。颐和园的露天陈设除政治需要外,也一定程度上汲取中国的民间传统文化,既展示了庄严典雅的皇家风范,又表现了清新田园的世俗民风。   

颐和园中以仁寿殿、玉澜堂、宜芸馆、乐寿堂和排云殿为主的几个重点庭院是主要园林建筑的汇集之地,均按照中国传统的建筑规制建造,正殿居中,两旁设有配殿,有些院落设有耳房。作为建筑的附属,露天陈设形式基本采用对称均齐的格局,根据不同院落空间的功能、性质和地势,因地制宜地陈设各式器物。在满足礼制与生活需要的同时,制造出不同的环境和气氛,使庭院环境带有浓厚的宫廷氛围和多姿的艺术色彩,达到实用与观赏的双重效果。颐和园园林庭院露天陈设的丰富性,是紫禁城宫殿建筑的严整规范无法比拟的。

颐和园露天陈设集中的几个区域主要有:属于“前朝”宫殿区的仁寿殿;属于“后寝”生活区的寝宫乐寿堂、玉澜堂、宜芸馆;属于庆典区的排云殿。本书中将这五处重点院落加以梳理,每处院落由于其承载功能有差异,因而在露天陈设的安排布置上各具特色。

 

 好书速递4

【书名】中轴线上的景山

【作者】北京市景山公园管理处  主编  

【索书号】K928.7/5050

【出版者】天津大学出版社

【内容提要】

历史上的北京城之所以被梁思成赞为“无与伦比的杰作”,而且此赞语被中外学界所反复引用,这不仅仅是因为北京城内有众多单体建筑杰作,更为关键的是这众多建筑杰作之间彼此关联与呼应,最终从整体上形成了一个骨骼健全、血脉畅通、贯穿南北的中轴线。即内城以紫禁城为核心,向北、向西则布置北苑(今景山)、西苑(北中南三海),外城向南分布天坛、先农坛等礼制建筑,北京城更缺不了以大量四合院式民居构成的棋盘格式的街巷背景。

景山位于北京老城的核心地带,是北京中轴线之巅,它丰富了这条传统轴线的立体空间,承载着老城布局的架构主旨,传承着中华对称美学与建城文化。明清两代这里曾是故宫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皇宫御园,是紫金之巅。随着老城保护的深入推进,2018年景山实现了使用功能的完善,恢复、展示历史功能与价值的工作往前推进了一大步。在腾退文物、开放景区的整体工作中,我们变换视角,发现了中轴线与景山密不可分的关系,让我们可以重新审视景山与建城的关系、景山与皇宫的关系、景山的独特价值与魅力。

中轴线上的景山在不同历史时期担负着不同的历史使命。未来景山公园将进一步找准新定位,建设中轴文化客厅,树立文化自信新地标,积极构建人文景山、艺术景山、魅力景山、智慧景山。

 

好书速递5

【书名】北京西山八大水院

【作者】王雪莲  摄影 编著  

【索书号】K928.73/5040

【出版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内容提要】

北京大西山,属太行山山脉,历史地理定义为“神京右臂,太行山第八陉”,它像一只臂弯护卫着北京城,是其重要生态源地和生态屏障,而“太行八陉”恰恰是晋、冀、豫地区穿越太行山的咽喉要道,西南通华北大平原,西北径上蒙古高原,东北连贯松辽平原与东部平原直趋海滨。一亿三千万年至七千万年前,大西山随着太行山的隆起而拥有了生命的能量,建构了华夏地理走势,它是多种文化的交汇带和通连桥,注定要成为中华文明史重要的塑造者和见证者。

大西山涵盖范围宽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深得历代帝王、文人墨客的青睐,学术上对大西山的研究领域颇为宽泛,有盲点空白。《北京西山八大水院》,试图从北京城的起源发展入手,从都城的肇始代辽金时期的概况、民族的游猎习俗、政治制度和北京园林的原始建设等视角出发,以中国园林发展史为大的环境背景,最终立足于大西山,来构建八大水院的文化脉络,探求水院的建造缘由和兴存始末。

作为北京封建王朝建都的肇始朝代,金代在北京史研究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对金代行宫苑囿、寺庙园林等建筑遗存进行深入挖掘,对拓展北京历史文化的研究视野,印证北京皇家文化及建筑传承关系是有益的。西山八大水院,是北京园林的出发地,奠定了北京辉煌园林的基础,应该被书写进北京记忆里。

 

好书速递6

【书名】圆明园传说

【作者】崔墨卿  主编  

【索书号】K928.73/5035

【出版者】北京出版集团公司  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内容提要】

北京自辽以来一直作为首都,与皇家有关的名胜古迹星罗棋布。特别是以圆明园、颐和园为代表的清代皇家园林“三山五园”,更是揽古都风韵于一地,集华夏园林之大成。

圆明园曾经以恢宏博大的气势以及精湛超群的艺术造诣,成为造园艺术典范。那罪恶的火毁灭了一座经典的皇家园林,那些传说故事,犹如遗落在浩渺如烟的历史长河中的明珠,依然璀璨。

圆明园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最初是康熙帝赐给胤禛(即后来的雍正皇帝)的。自此以后,历代清帝不断修建扩展,前后历时200多年。鼎盛时期的圆明园,全园面积5200余亩,包括150景,有“万园之园”之称。历代清帝日常生活起居、朝会听政、接见王公大臣和外国使节,基本上都在圆明园,只有登基大典时才回到紫禁城。皇亲国戚和王公大臣为了晋见方便,也在圆明园周围建起了许多宅院园邸。可惜就是这样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于1860年和1900年,竟先后遭受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的洗劫焚毁,成为中华民族心灵上最痛楚的一块伤疤。

围绕着圆明园的修建历史、园林建筑、人物风情、趣闻轶事、帝后野史,曾经产生过大量民间传说和故事。从帝王将相到寻常百姓,从皇宫礼仪到民间习俗,从殿宇楼台到水榭亭阁,涉猎了方方面面。

民间传说是人类文化的早欺启蒙和宝贵结晶,近年来以民间传说为代表的的民间文学,被称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各界重视。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为了让子孙后代记住我们中华民族的辉煌与苦难,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海淀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海淀区作家协会决心把那些散落的明珠打捞起来,让它们重放异彩。

《圆明园传说》的出版,不仅为北京、为国家,乃至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增添了新内涵,也对后人传承民族文化和民族传统具有重要作用。

 

好书速递7

【书名】江南古典私家园林

【作者】阮仪三  主编  

【索书号】K928.73/5046

【出版者】译林出版社

【内容提要】

阮仪三,1934年11月出生,苏州人。1956年考入同济大学1961年毕业留校。现任建设部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努力促成平遥周庄、丽江等众多古城古镇的保护,因而享有古城卫士古城保护神等美誉。曾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保护委员会颁发的2003年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主要著作有《护城纪实》《护城踪录》《江南古镇》《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等。

北宋著名学者沈括曾著有《梦溪笔谈》,并以梦溪命名自己在镇江的小园。书中他曾这样记述了园中的丰富生活:“渔于泉,舫于渊,俯仰于茂木美荫之间……与之酬酢于心目之所寓者:琴、棋、禅、墨、丹、茶、吟、谈、酒,谓之‘九客’。”这种与自然亲近又不偏废文化生活的追求,充分反映了古代士大夫知识分子对于我国古典园林游居结合的理想生活环境的钟爱。

人类造园,其实是在造天堂。园林是人类眼中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是寄托精神的宁静家园,是自己心目中的天堂。身处园林,我们看到的不止是亭台楼阁山水花草,还有中国古人的所思、所想、所为。在园林里,我们更能体会到古人们诗情画意地生活在片片“城市山林”中。

中国江南,自然山水秀美,物产丰饶,自魏晋以来一直是一方富庶的乐土。明清以降,更是文人巨贾汇聚之地,领社会风气之先。

江南私家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代表,本书在综述其发展历史、艺术成就的基础上,对现存不多的实例进行赏析,通过文字和丰富的图片,展现给读者一处处江南的园林以及一个园林的江南。本书还收集了著者对园林的论述,以帮助我们体会古人的生活、古人的理想和情怀。

品评和鉴赏留存至今的江南私家名园,可以发现,它们往往具有下面一些特点。

  • 小中见大,以少胜多。
  • 富有文心和书卷气。
  • 景色大多比较雅朴。
  • 因地制宜,注重塑造园林的韵味特色。
  • 在较小的范围之内,能使园林的游赏功能与居住功能密切结合在一起,实现“游”与“居”的统一。

 

好书速递8

【书名】红楼寻梦•水西庄

【作者】韩吉辰    

【索书号】K928.73/5033

【出版者】清华大学出版社

【内容提要】

清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将天津水西庄、扬州小玲珑山馆、杭州小山堂并称为清代三大私家园林。以水西庄为代表的盐商文化、园林文化、高雅文化与大运河孕育的码头文化共同构成了天津独特的历史文化体系。

“天津水西庄,天下传遗风。前辈繁华事,后人想象中。”这是金庸先生来津寻访水西庄时,留下的一首诗。站在今日的运河畔,很难想象昔日天津的风华。又有谁人知,天津也曾遍地园林,诗酒传奇,名篇佳话。

天津之所以出现了一座水西庄,并且绵延相传,被公认为津门文脉之宗,是有着深厚的历史原因的。水西庄的兴建和全盛时期,正是天津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成熟期。先后有问津园、香林苑、帆斋、老夫村、水西庄、杞园、寓游园、沽水草堂等,形式多样,风格各异的私家、皇家园林依河而建,逢盛世则兴。潜移默化中,商业型开放、包容、亲民的天津文化形成了。

在这些园林中,无论是建筑规模和艺术造诣,抑或对当世及后世所发挥的影响力,无一能出水西庄之右者。究其原因,应是开放包容的天津文化催生了水西庄,水西庄又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展现传承着津门文化之故。

《红楼寻梦•水西庄》是作者韩吉辰先生经过二十余年的潜心研究始成的一本著作,从新的视角发掘了一些新史料、提出了新观点,非常值得我们研究与认真细致探讨。

《红楼梦》与水西庄文化这一课题极有价值,由于《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祖父曹寅与水西庄查家关系渊源的存在(从《楝亭诗抄》等文献可知),这就为水西庄与红学关系的探讨提供了可能。关于水西庄与红学的联系,红学界感兴趣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红楼梦》中大观园与水西庄景点相似性考察。众所周知,大观园是《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环境,水西庄研究者尤其是韩吉辰先生经过多年研究,发现一批珍贵史料,表明水西庄和大观园确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韩先生关于水西庄景点的考察,有文本依据,如“藕香榭”与《红楼梦》大观园中名字完全相同;探春居住地“秋爽斋”与“秋白斋”仅一字之差,但文意也关联;还有一处景点为“一犁春雨”,与大观园中的“梨花春雨”也很相似……

从曹寅的诗集以及时人文献记载可知,查家、曹家有通家交谊,曹家被抄后,曹雪芹的去处我们目前知道有文献记载的是北京西郊等地,但水西庄地处大运河畔,是进京的必经之地,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曹雪芹路过水西庄并暂住提供了可能性,而且也确实有这方面的口碑传说。“曹雪芹避难水西庄”的传说并非空穴来风,与其他史料综合看还是有一定依据的。这样拥有繁华盛景的水西庄、深厚的文化氛围,以及后来接待帝、后巡幸的盛况,都会给当时避难的曹雪芹留下深刻印象,也就成为对曹雪芹创作《红楼梦》产生影响的客观依据。

围绕大观园的原型等问题,众多学者进行过不少探索,曾提出过南京“随园”说、“江宁织造府”说、北京“恭王府”说、“圆明园”说以及近年来的杭州“西溪”说等,或多或少都有一定根据,但如全面考察,这些说法条件都不是很充分,因为《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原型,必须至少具备四个特点:

第一是规模宏大的私家园林,“三里半大”的面积;

第二是要以水面取胜,集景式的单身宿舍型;

第三是要与皇帝、后妃的皇室巡幸等活动有关联;

第四是这座私家园林还必须有使作者曹雪芹熟悉、体验的机会。

从韩吉辰先生的水西庄景点与《红楼梦》大观园关系研究看,以上四个特点都具备而且都能从《红楼梦》文本和相关文献中找到论据,因此更有说服力,当年红学界权威周汝昌先生和武侠小说大家金庸曾给予过支持。《红楼梦》研究所在地的水西庄不仅是天津红学研究的重镇,也成为全国红学的研究重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