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好书速递

好书速递第六十期

《好书速递》第六十期【大国远见   读懂中国故事

2021年1025——1031日)

编辑:曹小芳   联系方式:钉钉、QQ(1615612282)

欢迎广大读者踊跃荐书!

 

 

  录

 

 

1.疫情里读懂中国

2.共产党员在扶贫一线

3.大国远见

4.“一带一路”与中国故事

5.讲好当代英雄故事

6.中国道路的文化基因

 

 

好书速递1

【书名】疫情里读懂中国

【作者】金思政  编著

【索书号】D64/5036

【出版者】天津人民出版社

内容提要】

2020年初暴发的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既是一次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也是世界各国面临的一次“大考”。作为抗疫斗争的见证者、亲历者,我们深感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艰辛历程,深知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的来之不易。对于全体中国人民而言,抗疫斗争是一场特殊的国情教育。

抗疫是一次危机大考。重大危机是考验执政党执政理念、执政效能的试金石。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千方百计救治每一位患者”,以坚定果敢的勇气,采取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措施,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取得了重大战略成果,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政治优势,也是中国共产党核心价值观、人民至上的生动实践。

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加强与国际社会合作抗疫,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充分彰显了大国责任担当。

抗疫是一面最好的镜子。这既是一次制度大比拼,也是一次治理大检验。当前,疫情仍在全球持续蔓延,面对这场复杂严峻的大战大考,中国人民已经用决心、团结、智慧交出了一份优秀答卷。面对疫情,美国政党纷争走向极化,决策效率低下,陷入制度失灵、管理失效、社会失序的混乱局面,折射出美国长期存在的社会撕裂、贫富分化、种族歧视、弱势群体权益保障不力等突出问题,成为全球疫情最严重的国家。但是,美国某些政客却罔顾基本事实和道德底线,抛出“武汉病毒论”“中国制造论”“中国隐瞒论”“中国赔偿论”“疫情外交论”等各种荒谬言论,恶意“甩锅”抹黑中国,企图混淆视听、转嫁矛盾,极力转移和推卸自身抗疫不力的责任,触及了人类良知和伦理底线,凸显了“美式人权”的双重标准和深层危机。

抗疫是一门生动的国情教育教材。中国抗疫实践就是一门生动的思政课程,通过讲好讲透抗疫思政课这门鲜活教材,用榜样感染青年学生,将抗疫力量转化为育人力量,使之成为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重要内容和鲜活案例。

抗疫是一笔财富。这次抗疫行动,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一个关键点和推力,深刻地引发了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的震动和思考,其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疫情和抗疫行动本身。担当中见情怀。作为天津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我们深感有责任帮助人们拨开重重迷雾、看清事实真相,并看懂背后的逻辑,读懂真正的中国。本书内容涵盖领袖、政党、制度、人民、英雄、文化、未来等不同视角,以润物无声、直抵人心的方式,在讲述故事中阐明深刻道理,在中西对比中引发深入思考。有助于我们更好透过战“疫”读懂中国制度之优、中国效率之高、中国力量之大、中国文化之深,把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融入思想理念和价值观,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宣传贯彻进一步深化。

 

好书速递2

【书名】共产党员在扶贫一线

【作者】共产党员在扶贫一线编写组  编

【索书号】D267/5082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内容提要】

“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画上句号,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传奇,辉映百年大党的初心使命,极大地振奋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为我们逐梦新时代、奋进新征程注入强大信心和力量。 千年梦想今朝圆。这一亘古未有的伟大胜利,在煌煌史册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9899万人——这是截止2012年年底,我国贫困人口总量。到2020年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向历史、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短时间内让1亿左右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纵观历史、放眼世界,均无先例。

打非常之仗,就要派最能打的人。面对党中央的要求、人民的呼唤,一批批共产党员挺身而出,毅然奔向一处处没有硝烟的战场。

他们,践行初心使命、体现责任担当,奋战在集中连片特困区,冲锋在脱贫攻坚第一线,以实际行动为党旗增辉添彩。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共产党员始终冲锋在前,不辱崇高使命,不负人民重托。读懂他们,就能读懂中国反贫困斗争不断取得胜利的密码!

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这样一幕幕场景令人泪目:习近平总书记弯下腰为年近百岁的夏森老人颁授证书;献身教育扶贫的张桂梅老师坐着轮椅上台领奖;听到“黄文秀”的名字响起,老父亲黄忠杰瞬间红了眼眶……网上网下,人们向无数平凡英雄致敬,为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点赞。从这份答卷中,人们读懂了心系人民、践行诺言的责任担当。谁不愿安稳度日,与家人共享天伦?广大扶贫干部也牵挂着自己的家人,但为了兑现“一道奔小康”的承诺,他们舍小家为大家,常年加班加点、任劳任怨,把心血和汗水洒遍千山万水、千家万户。在与贫困决战的战场上,数百万扶贫干部尽锐出战、苦干实干,将最美的年华献给了脱贫事业,1800多名同志因此献出了生命。一些扶贫干部常说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然而在脱贫攻坚胜利之际,却再也看不到他们的身影。

“一个不能少”的坚定承诺,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带来无数人命运的变迁。从华北平原到西南边陲,从大别山区到秦巴腹地,从土家苗寨到雪域高原,贫困地区的面貌彻底改变,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脸上的笑容越来越灿烂。8年间,中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现行标准下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提前10年实现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7亿多人摆脱贫困,对世界减贫贡献率超过70%。

在世界东方这片古老土地上,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惠及人口最多的减贫奇迹,为其他国家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重要启示和有益借鉴,深刻影响了人类减贫事业的历史进程。

“脱贫攻坚,取得了物质上的累累硕果,也取得了精神上的累累硕果。”“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在这一前无古人、世所罕见的伟大斗争中,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在共和国的历史上树起了一座新的精神丰碑。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乘势而上、再接再厉、接续奋斗的进军号令,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注入行动力量。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展望新征程,前方仍有不少硬骨头要啃、不少难关要攻克。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面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宏愿,我们仍然使命在肩、任重道远。

 

好书速递3

【书名】大国远见

【作者】金灿荣  著

【索书号】D81/5029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内容提要】

金灿荣,1962年12月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籍贯浙江2015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A岗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外交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对外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未来研究会理事长和党委书记、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中国太平洋学会副会长、人民政协论坛特聘教授、国家海洋事业发展高级咨询委员、外交部公共外交咨询专家、中央组织部咨询专家、中央统战部部聘专家、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咨询专家、科技部咨询专家、商务部经济外交专家组成员等职务。主要研究领域是美国政治制度与政治文化、美国外交、中美关系及大国关系、中国外交和战略。主要著作:《中国智慧: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新石油战争》、《大国来了》、《中国的未来》、《大国责任》、《打铁还需自身硬:大危机时代和中国式突围》、《多边主义与东亚

合作》、《中国学者看大国战略》等;已发表论文、评论和专访1000余篇。

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依然是和平与发展,但国际局势并不平静,地区冲突与动荡频发,贸易保护主义、“治理赤字”“发展陷阱”等问题凸显。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各国尤其是大国间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力量对比与战略关系发生显著变化,加之各种“黑天鹅”事件,国际形势日趋错综复杂。

大国当有远见。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这是中国领导人对当今时代的国际形势作出的一个重大战略判断,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符合国际局势发展的客观现实。

本书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破题之词,着力阐释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党和国家的战略眼光、时局把握和外交方略,向世人展现所谓“大国远见”之“远”,并尝试提出解局之道、术、策。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具有多层次、多维度的内涵,不同学者对此有不同的认识和解读。作者认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可概括为四个“新”,即“新格局”“新模式”“新工业革命”和“新全球治理”。“新格局”指国际格局不再是西方主导,而是逐渐走向东西方平衡;“新模式”指西方模式不再是现代化的唯一模式,中国道路提供了新的选择;“新工业革命”指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国的优势相对更大一些;“新全球治理”指治理的问题更加多元,除了恐怖主义、海上安全、难民等传统议题,还包括网络安全、虚拟经济、超级资本、科技陷阱等新议题领域。

作者认为,面对复杂的国际大变局和中美关系,中国要保持战略定力,做好自己的事情,尤其是要搞好经济建设,稳步推进外交政策,处理好大国关系,争取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突破者和领先者。

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制度之争,在新冠肺炎疫情这场“大考”面前,我们国家的制度已经交出了一份令世人满意的答卷。相信中国制度能够带领我们这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大国突破百年变局之困、寻得百年变局之机,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贡献中国之道。

 

好书速递4

【书名】一带一路与中国故事

【作者】万明  王勇  主编

【索书号】D81/5027

【出版者】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内容提要】

中华文明是大陆和海洋共同孕育出的世界最古老的伟大文明之一,中华民族以勤劳勇敢和开拓进取的精神铸就了中国的文明业绩。“一带一路”倡议植根于历史的深厚沉淀,为促进东西方文明互鉴,推动中国中外关系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此次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与浙江大学、学会中日关系史专业委员会、浙江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浙江工商大学东亚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联合举办的“一带一路”与中国故事国际学术研讨会暨2018年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年会在杭州隆重开幕。

“一带一路”倡议借助于古代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所遗留下的丰富资源,建设性地回应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主题,自提出以来,引发了中外各界的热点关注。中国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国的对外关系源远流长,古代中外文明的接触与交流,如生生不息的河流,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在德国学者提出丝绸之路概念后,中外学术界对丝绸之路的研究已经持续了100多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今天“一带一路”倡议赋予了古老的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古代丝绸之路不仅是东西方商业贸易之路,而且是中国和所知世界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往来、文明互鉴的通道;不仅是一条条交通道路,而且是四通八达、辐射广泛的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互联互通网络,沉淀了东西方文明相互交往几千年的历史,影响极为深远。更为重要的是,今天的丝绸之路已经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而且扩展为一种文化象征符号。

“一带一路”为中外关系史研究带来新的历史机遇。中外关系史,一半是中国史,一半是世界史,融合中外,贯通东西,是跨学科综合研究的一门学科,从中西交通史至中外关系史,都涵盖着丝绸之路研究,形成了诸多专门研究领域。

“一带一路”倡议发表以后,“一带一路”视域下的古代丝绸之路研究凸显出重要的现实意义,呈现出中外关系史跨学科综合研究的基本特点,推动近年中外关系史研究发展进入“井喷”期,同时也显露出中外关系史发展进入话语体系创新的阶段。

“讲好中国故事”,这是时代对中外关系史研究者提出的更高要求。伴随研究的进一步拓展,整体丝绸之路的综合性研究已提上了日程。绚烂多彩的中外交往故事具有强大的魅力,以学术话语阐释丝路精神,展现历史风貌及其对现实和未来的深刻启示,让中国更好地融入世界,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各位专家学者带来的近期研究成果,展现两千多年来古代丝绸之路跨文明对话与交流的丰富故事,焕发古老丝绸之路的勃勃生机,呈现中外关系发展的历史脉络。

 

好书速递5

【书名】讲好当代英雄故事

【作者】任仲文   编

【索书号】D263/5063

【出版者】人民日报出版社

内容提要】

在战争历史、军旅生活已经成为一种公共创作资源的当下,中国英雄故事亦呼唤更加宏阔的视野和更加高远的气象,而不能被圈限在狭窄的题材和类型中,最终沦为自说自话的“孤岛写作”。和平年代里,军人的爱国主义、理想主义、英雄主义情怀在当代题材作品中处于失语状态;相较于塑造当代英雄,作家们更加偏爱在对战争历史的回望中编织英雄传奇。然而,当代英雄尤其是现实生活中的英雄形象如何建构,不仅关乎人们的精神信仰,也决定着文学自身的质地与品格。

如何围绕改革强军的目标处理现实的、日常的军旅经验,生动鲜活地塑造新型高素质军人形象;如何从习焉不察的世俗生活中跳脱出来,突破固有的思维惯性,提升并超越既有的军旅经验,创造新的思想观念和审美范式,是讲好中国英雄故事的难度和关键所在。

作家们需要抵近改革强军大潮下的军旅生活现场,深刻认识现实生活的新变化,把握时代脉搏,塑造出具有改革勇气、责任担当和中国精神的当代英雄形象。和平年代,庸常且碎片化的生活如何把握?军人的心灵世界如何建构?英雄的价值如何表达?这些问题无法经由传奇性的虚构而绕过,只能在对时代主潮的把握和英雄叙事的重建中寻求突破。

 

任仲文,取人民日报重要文章之谐音,是人民日报出版社编辑人民日报重要文章团队的集体署名。多年来,署名任仲文编辑、出版的《践行群众路线的楷模——焦裕禄》《觉醒?使命?担当——文化自觉十八讲》等书,得到读者广泛好评,已形成党政图书知名品牌。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是英雄辈出的民族,新时代是成就英雄的时代。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全党全社会崇尚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大力弘扬英雄精神,坚定信心、鼓足干劲、抓紧工作,始终做新时代长征路上的奋斗者,以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本书收录《人民日报》刊发的相关报道,选取当代有代表性的英雄事迹,包括为国献身的爱国英雄、勇于开拓的时代英雄,以及不懈进取的奋斗英雄等,弘扬英雄精神、讲好英雄故事,有利于广大党员干部学习英雄事迹、传承英雄精神,让民族精神、英雄意志融入血脉、薪火相传。

 

好书速递6

【书名】中国道路的文化基因

【作者】夏兴有  主编

【索书号】D616/5064

【出版者】广西人民出版社

内容提要】

本书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任何一项伟大事业的背后,都有支撑这一事业的文化精神。

中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道路,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奋斗求索的历史轨迹,它展现着无数仁人志士和中国共产党人“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英雄壮举,也浸润着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和追求。习近平指出:“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深入研究和揭示中国道路的文化基因,是坚定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的前提条件和底气所在。

中华文明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且唯一没有中断过的人类优秀文明,尤其是近代以来,中华文明秉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集纳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哺育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革命和建设文化,最终结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硕果。在时序更替的漫漫精神进化、文明演化历程中,中国文明的文化基因愈加发达和富有活力,使得中国道路的中国味道、中国风韵、中国气派得以蓬勃显现。

同重利轻义、个人至上的西方文化相比,中华文明秉承的是“以民为本”、推崇的是“天下为公”、追求的是“大同社会”。这些独特的价值追求,使得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可以获得最为深厚的文化支撑。也正是在此意义上,习近平指出:“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

蕴含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实践进程中的中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遵循人类社会发展一般与特殊规律基础上,充分整合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西方文化三种文化形态而不断实践生成的一种新型现代化之路;它因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而更具先进性和科学性,也因借鉴超越西方文化而更具开放性和世界性,也因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更具有深厚性和民族性。

中国文化奠定了中国道路的根基,中国文化孕育了中国道路的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传统和内在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发展进程和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文化自信不仅是道路自信的题中之意,而且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没有文化自信作支撑,道路自信将失去最深厚的根基;而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断拓展,文化自信也将失去最为有力的实践保证。坚定文化自信与坚定道路自信,两题同义、相辅相成,共同支撑和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