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速递》第六十一期【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建构既善且美的教育】
(2021年11月8日——11月14日)
编辑:曹小芳 联系方式:钉钉、QQ(1615612282)
欢迎广大读者踊跃荐书!
目 录
1.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2.真实的乌托邦:既善且美的教育建构
3.成为更好的老师
4.走进心灵的德育:学校德育工作创新案例集
5.爱智统一:“好教育”的精神法则
6.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学生德育研究
7.网络德育与青年社会化
好书速递1
【书名】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作者】肖川 著
【索书号】G40/5279
【出版者】岳麓书社
【内容提要】
肖川(原名:肖贵祥),1963年1月3日出生,湖南望城人,教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教授,英国教育哲学协会会员;北京师范大学校课程中心“优秀教师与教育专家合作论”首席专家;北京师范大学生命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中小学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首席专家;《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等多家媒体特邀作者。出版《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等20多部著作,在全国各地讲学1000余场,受到广泛的好评,是我国生命教育领域的开拓者之一。
我所能想到的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事情,莫过于受到良好的教育。因为只有良好的教育才能使我们秉有渊深的学识、清明的才智、通达的情性、宽广的胸怀和高贵的修养。
那么,什么是良好的教育呢?也许我们很难给予它一个周全的描述,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过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过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读到过一本令他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地思索过某一个问题;如果从来没有一个令他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如果从来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过由衷的赞叹……那么,他就没有受到过真正的、良好的教育。
书籍是人类文明不灭的火种,人类走向光明与真实境界的灯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告诫我们的:“启发智慧和鼓舞人心的书往往决定一个人的前途。学校首先是书籍。”在书籍中,智慧老人展示给我们的是历史的镜鉴、生命的律则和文明战胜野蛮的曲折。人是理性的动物。
“未经审察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苏格拉底),你真正的生命是你的思想。对某一问题不倦的探究,是个体成长所必经的心路历程,也只有在理性的基础上才能确立自主的尊严。
良好的教育使得一个人成为真正的人,成为他自己,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立于天地之间的大写的人。因此,我敢肯定地说,良好的教育一定能够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蒙迷的双眼带来澄明,给孱弱的身躯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而一个拥有希望、力量和自信的人,最有可能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美好社会的建设者。
本书是作者历时10年写就的一本教育随笔。书中收录的六十多篇文章,涉及教育学众多的重要领域和主题,包括教育的真义、教育的价值、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生活、课程与教学、道德教育、师生关系、教师的学习与成长等等。它力图用感性的文字表达理性的思考,用诗意的语言描绘多彩的教育世界,以真挚的情感讴歌人类之爱,以满腔的热情高扬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好书速递2
【书名】真实的乌托邦:既善且美的教育建构
【作者】檀传宝 著
【索书号】G416/5003
【出版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内容提要】
檀传宝,男,汉族,1962年生,安徽省怀宁县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学者”特聘教授。檀传宝是全国及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德育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中小学思想品德课教材审查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德育学术委员会理事长。
2005年获教育部首批“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4年度资助)。2007、2008、2011年曾经3度入选“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发布的“中国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名录。2014年获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学者”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德育原理、教育基本理论、美育理论、教师伦理学、教师教育。
《真实的乌托邦:既善且美的教育建构》是笔者将进入21世纪以来的部分论文、演讲进行适当修改而集成的作品。我的教育乌托邦,当然就是“既善且美的教育”,我认为:教育是一种具有强烈人文性的事业。作为“成人之学”,教育学必须有伦理与审美两大力量的加持,才能求得真正的教育真相与真理。回顾自己过往的研究,一方面,我的主要工作领域是德育原理、教师伦理;另一方面,我认为本书五章所聚焦的教育价值、教育伦理、教育美学、公民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等等议题,又远远高于作为教育学一个具体领域的德育原理、教师伦理研究。换言之,本书的言说都具有“教育学原理”或者“教育基本理论”的性质。
笔者几十年的呓语、呼号,概括起来就是希望我们有“既善且美”的教育建构,亦即让教育成为人道的、尊重人的、有审美愉悦的、最为美好的生命历程!
人是历史的产物,又是历史的主体。作为历史的产物,我们必须服从历史的安排,在时间轴上适时出现、存在、消失。而作为历史主体,我们最好有历史的自觉,否则我们在时间轴上的出现、存在、消失就会毫无意义。换言之:一方面在历史面前,我们微不足道,谦卑不过是一种真实;另一方面,我们本身就是历史进程的一个环节或表现,所以我们必须对自己的历史负责。
本书取名“真实的乌托邦”,还与本人秉性有关。我不止一次调侃自己是教育学界的堂吉诃德。不过,我又同时坚信,没有“幼稚”(简单、纯粹)就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的可能性。而没有乌托邦的人生、没有理想信念的教育,都注定是漫漫长夜。
好书速递3
【书名】成为更好的老师
【作者】王维审 著
【索书号】G40/5296
【出版者】山东文艺出版社
【内容提要】
王维审,叙事教育倡导者,叙事者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发起人,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致力于教育研究与专业写作,在多家报刊开设教育专栏,出版《寻找不一样的教育》《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推开教育的另一扇窗》《做有故事的教育》等专著。
“一个愿意成长的教师,一个想要做真教育的教师,还是需要一点牺牲精神的——牺牲功利运作下的快速成功,牺牲野蛮教育带来的暂时性回报。也只有这样的教师,才有可能潜心于教育实践与研究,醉心于自己和学生的生命成长,痴心于成为更好的老师。”——王维审
以何为师?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古人对教师职业最精炼的界定,大致体现了那个时代教师职业的岗位标准。传道,通常指传授圣贤之道,相当于现在的德育;授业,指传授文化知识,属于现在的智育范畴;解惑,既包括道之惑,也包括业之惑,可谓对德育和智育的深度教学,旨在解开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顿和迷惑,可归结为教育的艺术。
呈以真心,示以真知,授以真爱。我们需要有一颗真挚、坦诚而坦荡的师者之心,真心、真知、真爱,也许是现代社会对教师的底线要求。
如何为师?
教人者需先教己,这是教师职业的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职业的复杂性、科学性越来越明显,走向专业化已成为教师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国的教师职业大致经历了“能者为师”“学者为师”和资格认定三个阶段。1995年,我国开始实行教师资格证制度,从政策方面启动了教师专业化发展。一个人需要在获得一定学历和学问以后,再接受教师行业的专业认定才有资格做老师。
那么,教师准入门槛趋向专业,是不是就推动了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呢?这几十年的实践证明,资格证制度并没有给教师职业带来多少本质上的改观,教师职业的专业化程度依然等同于“能者为师”。只不过,这种能力不再仅是个人自带的天然智慧,还得是经过社会化培养与鉴定的专门能力。
但教师作为育人者,只有学识与技术肯定是不够的,还需要自身始终如一地投入、融入与坚持。所以,作者把自2016年以来出版的四本书定义为“觉者为师”系列,旨在强调教师专业发展的非行政化推动方式——教师的自觉、自愿成长。
在“觉者为师”的意识之下,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多努力:
1.做有力量的实践者。面对一个动态的实践对象和环境,教师需要一种强大的力量来引导、推动甚至改变这些变化。坚持自我改进、主动适应、积极融入,做一个有能力行走、有智慧行动、有力量成功的实践者,才有可能让教育真正发生。
2.做有深度的思考者。教师成长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有的老师把教育活动当成了推磨,只用四肢不用脑子。时间久了,不会去动脑子,这才是成长最大的障碍。这里的思考,比如对失误或不足的主动回顾、细致反观,对问题或困惑的自觉“反刍”、深入探究等等,当然还包括对经验或成功的系统梳理,对实践的深刻自知。
3.做有情怀的研究者。科研的魅力在于它能够让人沉浸于一件事情而不能自拔,专心致志地为兴趣和理想而努力。
一个人寻得了一份教师工作,只是教师职业的开始,要成为真正的教师,需要一辈子的努力和坚持。
我想通过这本书,为那些正努力行走在路上“成为更好的老师”,那些已经觉醒的你们和我们,坚定前行的理想和信念。
好书速递4
【书名】走进心灵的德育:学校德育工作创新案例集
【作者】辛勤 主编
【索书号】G41/5023
【出版者】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内容提要】
德者,本也。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即是崇德修身,此乃公理。
育者,教子使作善也。苗不扶不直,玉不琢不器,此为共识。
师者,人之模范也。传道、授业、解惑,传道居首,此即“德育为先”。
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期盼与日俱增,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与日俱增,教育工作的内容更趋多元,任务更趋繁杂。然而,万变不离其宗,教育的核心使命始终当数立德树人。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新时代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2019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五育并举、德育为先”的工作要求,进一步强调了德育工作的重要地位。
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德育工作的成效直接影响到未来国家公民的爱国之心、立国之志和报国之举,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学生呼唤德育,学校呼唤德育,全社会呼唤德育——这是新时代交给全体教育工作者的艰巨任务与神圣使命。
这是一本有厚度的书。全书百余篇,见人、见事、见情、见智,见风格、见思想、见襟度,“德育银行”“诚信驿站”“新闻开口烁”等金点子令人拍案叫绝,“浇花要浇根,育人要育心”“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种子”“没有终极目标,有的是对理想境界的无穷接近”等隽语警句不时闪现,处处彰显了广大教育工作者无私的敬业精神与良好的职业素养。
这是一本有温度的书。书中,可敬可爱的老师向困境中的学生伸出了援助之手,给迷惘中的学生点亮了一盏心灯,为孤独的学生送去了一抹温暖……一棵树摇动一棵又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又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又一个灵魂,形成了一个个完美的向上螺旋,构筑出一个真善美的未来。
这是一本多维度的书,既是对以往德育工作的总结,也是对今后德育工作的指引,具实用性、普适性;它既是一本源于教育用于教育的工具书,也是一部心灵的交响曲与成长史,具人文性。
全书共分“爱的和弦”“智的启迪”“法的追寻”“理的反思”4章,介绍了96个案例,涉及如何开展道德教育、劳动教育、法制教育,如何进行班级管理、学校管理等等诸多方面,内容丰富多彩,叙述娓娓道来,感情真挚。很多优秀案例闪烁着动人的教育智慧,发人深省,读之受益良多。
德者,得也,行道而有得于心者也。当人人都是德育的参与者和实施者,当人人都将“大德育”意识化为行动自觉,育人育己,正人正心,大道也,天下同,人人也都将是受益者、获得者。
好书速递5
【书名】爱智统一:“好教育”的精神法则
【作者】刘庆昌 著
【索书号】G40/5307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内容提要】
刘庆昌,男,1965年11月出生,山西省河津市人。1989年在北京师范大学获教育学硕士学位。2002—2005,在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学习,获教育学博士学位。现任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院长,兼任全国教育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山西省学前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主要从事教育哲学和教学理论研究,在教育原理、教育知识哲学、教育工学、教学理论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究,形成了自己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代表性著作有《教育哲学新论》《教育工学》《教育知识论》《广义教学论》。
本书是一本主题性的教育哲学著作,从对“教育之思”的分析入手,提出了“好教育”精神法则问题。作者把教育之思置入文化学和哲学两种视域,揭示了教育之思的基本结构,为“好教育”的阐释确立了理性的框架。
作者以“教育是一种善意的干预”这一基本信念为基础,逻辑地演绎出了教育生活中的情感和智慧问题,最终凝结为“爱智统一”的教育精神法则,并预示了无尽的教育学思索。
本书虽然是主题性的教育哲学著作,但其论述的思路客观上促成了具有个性的教育理论体系。其中关于“教育之思”“教育意念”“教育情感”“教育智慧”“智爱”“爱智”等的论述,在教育理论上具有鲜明的探索性质。
好书速递6
【书名】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学生德育研究
【作者】李玉冰 李永贵 杨海燕 著
【索书号】G41/5020
【出版者】辽海出版社
【内容提要】
中国传统文化历经岁月积淀,在世界文化中独具特色。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发展需要从中国优秀文化中汲取力量。
德育水平不仅影响我国公民道德素质水平,更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甚至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产生重要影响。现代社会发展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诸多挑战,急需作为教育机构的学校承担起文化责任,积极开发中国优秀文化中的精髓,与德育融合,在德育课程、德育教育过程等环节彰显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加强学校德育的科学研究,托古改新,以古创新,不断探索德育工作的新思路,促进德育工作的新发展。
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工作,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原理,逐步学会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现实社会中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现象,鉴别各种社会思潮,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国情怀,提升我国学生政治素养,增强国家认同,树立远大志向,增强民族自信,培养爱国情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和奋斗。
本书从当代学生思想与德育教育基本理论入手,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的关系,重点论述了传统文化视域下对学生德育的影响,最后还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学生德育融合的策略及其发展,希望能对相关教育工作者起到借鉴作用。
好书速递7
【书名】网络德育与青年社会化
【作者】王延隆 廖阳晨 孙孟瑶 著
【索书号】G41/5010
【出版者】人民日报出版社
【内容提要】
“青春”是世界上最动人的词汇。青年是最富有朝气、最富有创造性的群体。一直以来,青年群体倍受习近平总书记关爱,总书记更对青年工作亲自谋划、亲身指导、亲切关怀,对青年倾注大量心血。总书记对青年的要求,对青年教师和青年学生来说,既是殷切希望,同时也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马克思主义历来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重视青年、关心青年、依靠青年。新的历史时期,青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征程中的主力军和生力军。对青年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网络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主战场,也处于我们德育工作的最前沿。德育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人在哪里,德育工作的重点就应该在哪里。网络已成为青年群体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网络舆论直接影响着青年群体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面对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青年社会化进程中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往往因网而生、因网而增,青年群体的一些错误观点、言论和舆情也都以网络为温床生成发酵。
青年网络话语,青年网络生活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青年网络文化等都是伴随着网络的产生而产生的,是青年社会化进程中的新生事物,值得深入研究。
本书写作过程中重视青年意志的觉醒,把青年放在与教育者同等地位看待,尊重他们个人价值和个人追求实现的要求。本书围绕网络时代青年社会化过程中德育命题,探索构建网络空间青年成长成才有效路径。上篇从理论维度介绍了青年网络德育相关理论问题,下篇从实证分析的视角探讨了网络在青年社会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期通过网络德育手段助益青年成长。
每一代青年都有各自的行为特征,其与信息化、后现代、多元化等时代特征紧密联系。引导这些极富个性的青年成长的德育绳索是系在青年可知可感的拟物态生活环境之中的,需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将青年德育置入网络的框架内和青年社会化的进程中进行研究是本书的一大创新。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方面对青年网络德育和青年社会化进行研究和探讨,在一定层面上,我们能比较真实地呈现出当前青年在网络环境中的生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