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好书速递

好书速递第六十九期

《好书速递》第六十九期【当幸福来临时

2022919——925日)

编辑:曹小芳   联系方式:钉钉、QQ(1615612282)

欢迎广大读者踊跃荐书!

 

 

 

  

 

 

1.孤绝的火焰

2.给一个青年诗人的信

3.少年维特的烦恼

4.特雷庇姑娘

5.底层的珍珠

6.幸福来临时

7.时光静止的小城

 

 

 

好书速递1

【书名】孤绝的火焰

【作者】徐则臣     

【索书号】I267/7764

【出版者】四川文艺出版社

【内容提要】

徐则臣,男。1978年出生于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1996年至1998年就读于淮阴师范学院中文系,2000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硕士。徐则臣被认为是中国70后作家的光荣”(《大家》),其作品被认为“标示出了一个人在青年时代可能达到的灵魂眼界”。

如果大雪封门》荣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2014年凭借《耶路撒冷》获得老舍文学奖,并且在2015年提名第九届茅盾文学奖2016年《耶路撒冷》获得首届海峡两岸新锐作家好书奖2019年8月凭借《北上》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孤绝的火焰》是70后实力作家,《耶路撒冷》《跑步穿过中关村》作者徐则臣的散文随笔集。该书收录了徐则臣从正式写作到现在所创作的多篇散文,涉及中外文学评论、文学漫谈、序跋发言等多个部分。

长久以来,身为70后作家的代表,徐则臣一直以小说家的身份为世人熟悉,他的小说屡获大奖,他笔下的“北京”刻画了当下北漂一族的生活。但不容忽视的是,作为一名作家和《人民文学》的编辑,徐则臣对于文学,对于创作其实也有着很多自己独到的见解。本书正是基于该理念,挑选出徐则臣的散文随笔,让读者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一窥作者十多年的思想变化历程。从马尔克斯到卡尔维诺,从福克纳到卡夫卡,从李浩到林白……徐则臣将自己的文学感想融入文学评论中,娓娓道来关于创作的点滴。

好书速递2

【书名】给一个青年诗人的信

【作者】[奥]里尔克  著  

 冯至   

【索书号】I521.64/5004

【出版者】长江文艺出版社

【内容提要】

二十世纪伟大的德语诗人里尔克写给青年人的信,关于孤独、人生、自我、诗意。

 

第一次读到这一小册书信时,觉得字字都好似从自己心里流出来,又流回到自己的心里。感到一种满足,一种兴奋。

这十封信浑然天成,无形中自有首尾……里边他论到诗和艺术,论到两性的爱,论到生活和职业的艰难——这都是青年人心里时常起伏的问题。

——冯至

 

里尔克(1875-1926),20世纪德语诗人。1875年生于古城布拉格铁路职工家庭,大学攻读哲学、艺术与文学史。1897年后怀着孤独、寂寞的心情遍游欧洲各国。会见过托尔斯泰,给雕塑家罗丹当过秘书,并深受法国象征派诗人波德莱尔等人的影响。著作有诗集《生活与歌曲》《梦幻》《新诗集》《杜伊诺哀歌》《献给奥尔甫斯的十四行诗》,另有长篇小说《布拉格随笔》。1926年12月29日在瑞士的瓦尔蒙去世。在漂泊漫游的一生中,里尔克与20世纪初的欧洲众多作家、诗人、艺术家交往密切,其中对他产生深远影响的有雕塑家罗丹、作家莎乐美等。

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直隶涿州(今属河北)人,现代诗人、学者。1930年留学德国,先后就读柏林大学海德堡大学1935年获得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36年至1939年任教于同济大学。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

这十封信是里尔克在30岁左右时写给一个青年诗人的。里尔克在信中告诉我们,人到世上来,是艰难而孤单的。一个个的人在世上好似园里的那些并排着的树。枝枝叶叶也许有些呼应吧,但是它们的根,它们盘结在地下摄取营养的根却各不相干,又沉静,又孤单。人每每为了无谓的喧嚣,忘却生命的根蒂,不能在寂寞中、在对于草木鸟兽(它们和我们一样都是生物)的观察中体验一些生的意义。只在人生的表面上永远往下滑过去。这样,自然无所谓艰难,也无所谓孤单,只是隐瞒和欺骗。欺骗和隐瞒的工具,里尔克告诉读者说,是社会的习俗。人在遇见了艰难,遇见了恐怖,遇见了严重的事物而无法应付时,便会躲在习俗的下边去求它的庇护。它成了人们的避难所,却不是安身立命的地方。谁若是要真实地生活,就必须脱离开现成的习俗,自己独立成为一个生存者,担当生活上种种的问题,和人们的始祖所担当过的一样,不能逃避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好书速递3

【书名】少年维特的烦恼

【作者】[德]歌德     著  

 关惠民  

【索书号】I516.44/5013

【出版者】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内容提要】

    歌德(1749——1832),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一生著作颇丰,世界文学领域出类拔萃的人物之一,代表作有《少年维特的烦恼》《浮士德》《亲和力》等。

《少年维特的烦恼》是德国作家歌德创作的中篇小说。该书于1774年秋天在莱比锡书籍展览会上面世,并在那里成了畅销书。

小说描写进步青年对当时鄙陋的德国社会的体验和感受,表现了作者对封建道德等级观念的反应以及对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少年维特爱上了一个名叫绿蒂的姑娘,而姑娘已同别人订婚。爱情上的挫折使维特悲痛欲绝。之后,维特又因同封建社会格格不入,感到前途无望而自杀。它是歌德作品中被他的同时代人阅读得最多的一本。

《维特》虽然描述的是一个少年的爱情故事,但是其本质体现的是对封建势力的反抗,这是对歌德所生活的时代本质最真实的反映,同时还体现了狂热突进的时代精神,是德国绝大多数进步青年的心恋体现。

维特是一个性格率真、感情细腻丰富、才思敏捷、爱憎分明的青年形象。他热爱优美壮丽的大自然,崇尚纯真的人性,同时才华横溢,追求个性解放和情感的自由。但维特作为一个“第三者”的形象却与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他厌恶虚荣无聊的小市民、矫揉造作的贵族,尽管面对无处不在的排斥、指责和打击,以致时时在感情的痛苦和心灵的矛盾中挣扎,他仍义无反顾地反抗世俗和传统,追求纯真的爱情。 

绿蒂是个人如其名的妙龄少女。而对比维特的年少冲动、激情四溢,从不掩饰自己内心的情绪,绿蒂作为他一心倾慕的对象却显得格外的理智、冷静和内敛。这与她本身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有着很大关系,绿蒂出身于一个乡村法官家庭,但早年丧母,作为长姊一直担负着抚养幼小弟妹的工作,这使她的性格里具有了异常强烈的道德观念和责任感,这也成为了束缚她本身爱情表达的根源。

《维特》一出版,很快译成英、法、意等二十多种文字,有些国家还出版了几种不同的译本。在青年中间掀起了一股“维特热”,这股热浪不但在德国流行一时,还波及到英国、法国、荷兰和北欧诸国。在各个阶层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中国,郭沫若所译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在1922年出版后,马上引起巨大的反响,当时正值“五四运动”之后,参与反封建斗争的中国青年在《维特》一书中发现与中国现实有很多雷同之处,产生了共鸣,这本书在国内广泛流传,仅就抗日战争以前的情况而言,到抗战前夕,由泰东、联合、现代和创造社四家书店先后再版重印,共达37版之多。

 

好书速递4

【书名】特雷庇姑娘

【作者】[德] 保尔.海泽   著

              江月       

【索书号】I516.44/5016

【出版者】天津人民出版社

【内容提要】

保尔·海泽1830——1914,德国作家。1830年3月15日,出生在柏林。1848年,凭借韵文诗《春天》登上文坛。1852年,在柏林大学完成学业。1853年,出版短篇小说《骄傲的姑娘》。1858年,出版小说《特雷庇姑娘》。1872年,出版长篇小说《人间孩童》。1910年,荣获普鲁士爵位的头衔;同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14年4月2日,因病去世于慕尼黑。

保尔·海泽一生成就很多,最突出的、给他带来世界声誉的是中短篇小说创作。海泽的作品传奇色彩浓厚,故事紧凑,情节动人,对于女性形象的塑造尤为成功。作家自己曾说:“我从来不能塑造一个身上没有某些可爱之处的主人公,尤其是从来不能塑造一个女性形象,自己不是在一定程度上爱上了她的。”著名德语小说家凯勒极为称道海泽笔下的意大利少女,“具有古代人式的纯朴和真挚热情”,“产生出了特殊的魅力”。

《特雷庇姑娘》就是一部以爱情为主线的作品,而其女主人公费妮婕则是一个为爱情勇敢而坚持的女性形象。

《特雷庇姑娘》讲述了在偷渡客必经的特雷庇村子里,女主人公费妮婕遇到了自己心仪的男子菲利普,在等待了七年之后,又在此地见到了他,因此费妮婕向菲利普表白,但由于菲利普因政治因素要去决斗,而多次拒绝费妮婕。

但是费妮婕并没有妥协,她将菲利普囚禁起来,并对其决斗进行百般阻扰。

费妮婕由于爱而不得,无奈下听信巫术并给菲利普灌下“爱药”(狗的心头血),当菲利普了解实情之后摔下深谷,陷入昏迷。

而费妮婕又将菲利普救起,为帮助菲利普完成愿望则找来决斗人,然而陷入圈套,决斗人是三个警察,费妮婕联合村民赶走警察,并悉心照顾菲利普。

在菲利普身体痊愈后,被费妮婕的照顾和付出感动,而向她表白,最后两个人一同离开了特雷庇村。

在这部作品中,“爱药”就是海泽的“猎鹰”,推动了整部作品的情节发展。而女主人公费妮婕则是一个为爱痴狂的女性形象,她坚强而勇敢,对爱情专一而忠贞;另一方面,菲利普则是一个不畏权势、追求正义,只身一人也要履行决斗承诺的男子形象。

 

好书速递5

【书名】底层的珍珠

【作者】[捷克]博胡米尔.赫拉巴尔  著  

            夏静宇   

【索书号】I524.45/5021

【出版者】长江文艺出版社

【内容提要】

博胡米尔•赫拉巴尔(1914-1997),与米兰•昆德拉齐名的20世纪捷克文学大师,被誉为“捷克文学的悲伤之王”,是捷克享誉世界的国宝级作家,于1994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他一生创作丰厚,其作品在三十多个国家出版发行,重要作品有《过于喧嚣的孤独》《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底层的珍珠》《巴比代尔》等。其多部作品曾被搬上大荧幕,屡获奥斯卡奖和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底层的珍珠》是捷克20世纪久负盛名的文学大师赫拉巴尔的扛鼎之作,初版于1963年,一问世便引起巨大反响,被译成了30多种文字在全世界出版,由本书所改编的同名电影是捷克新浪潮电影的开山之作。本书由十四个短篇故事构成,风格奇异,书中的人们身处人生的极度灰暗与外部桎梏之下,却不甘于随波逐流,以调侃的姿态来对抗命运。他们有时像疯子、像小丑,善于用幽默,哪怕是黑色幽默来极大地装饰自己的每一天,甚至那些最悲惨的日子。赫拉巴尔以其独特的探索性叙事,展现出精神被禁锢的荒诞生活之下的浪漫与崇高,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烈爱意。

赫拉巴尔一生坎坷,虽出生于殷实家庭,却毕生都与底层人民难以割舍。他先后从事过公证处助手、仓库管理员、火车调度员、炼钢工人、废纸回收站打包工等各式各样的工作,接触了许多默默无闻的平凡人,他同情他们,爱着他们,对他们充满了敬意。赫拉巴尔的作品正是取材于这些捷克普通人的“达摩流浪者”式生活,是纯正的捷克味道。赫拉巴尔曾经说过“他们使我感动,使我激动,因为他们比我更美、更有力量。”正因为他的笔端蘸满理解、尊敬和同情,那些小人物,才这样真实、亲切。

 

好书速递6

【书名】幸福来临时

【作者】米亚姆.普莱斯勒   著  

 佘保青             

【索书号】I516.84/5034

【出版者】新蕾出版社

【内容提要】

《国际大奖小说:幸福来临时(升级版)》,哈玲卡是一个生活在孤儿院的十二三岁的女孩,她性格孤僻,内心封闭,没有朋友。一次偶然的打抱不平,使她获得了尊重与友谊。因为募捐款最多,她获得了去城堡公园远足的机会,而对精美的石刻雕像,哈玲卡认识到,美虽然不像面包一样是生活的必需品,却可以使自己的生活更有意义。正因为如此,她变得更加地珍惜生活、珍惜友情、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

哈玲卡有一本自己编写的警句集,里面记录了许多意味深长的生活俚语,它们确实发人深省,朴实中蕴涵着生活的真谛。

 

好书速递7

【书名】时光静止的小城

【作者】[捷克]博胡米尔.赫拉巴尔  著  

            杨乐云   

【索书号】I524.45/5014

【出版者】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内容提要】

捷克作家博胡米尔·赫拉巴尔(1914-1997),这位法学博士为自己设计的一生是这样的:大学毕业后服兵役,做推销员、仓库管理员、炼钢工、废纸回收站打包工、舞台布景工……四十九岁时第一部作品才得以出版,而此后获得国内、国际奖项有三十多个。他的作品多数被改编为话剧和电影。与小说《严密监视的列车》同名的电影于1966年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根据另一部小说《售屋广告:我已不愿居住的房子》改编的电影《失翼灵雀》获1990年柏林影展最佳影片金熊奖。1997年2月3日,这位原本即将病愈出院的作家从医院五楼窗口坠落身亡。

赫拉巴尔的作品大多描写普通、平凡、默默无闻、被抛弃在“时代垃圾堆上的人”。他对这些底层人物寄予同情与爱怜,并且融入他们的生活,发现他们心灵深处的美。他的小说是最具捷克味的作品。

《时光静止的小城》这部作品一九八一年以《哈乐根的数百万》为名出版,第二年获捷克作家出版社奖,同时,与前两部回忆录作品《一缕秀发》、《甜甜的忧伤》组成“河畔小城”三部曲出版。小说以作者母亲进入敬老院的生活为题材,通过老年母亲的视角,观察记录敬老院中形形色色的人生,并通过他们的回忆和讲述,呈现了旧时代小城的繁华和热闹,那是属于他们的青春记忆。在时间停止了的小城,唯有旧时代的鉴证人们在说,唯有“我”在自言自语。这部伤感小说在黑色幽默、悲剧性的荒诞离奇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特殊气氛中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