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速递》第七十四期【外婆家的橄榄树 月亮与篝火】
(2023年3月6日——3月12日)
编辑:曹小芳 联系方式:钉钉、QQ(1615612282)
欢迎广大读者踊跃荐书!
目 录
1.远山在呼唤
2.外婆家的橄榄树
3.朱鹮的遗言
4.山骇谷深
5.八山
6.月亮与篝火
7.梅里雪山:寻找十七位友人
8.奇想遗产
好书速递1
【书名】远山在呼唤
【作者】植村直己 著
【索书号】I313.65/5045
【出版者】南海出版公司
【内容提要】
植村直己是日本第一位登上珠穆朗玛峰的登山家,也是第一个单人穿越北极的登山家,他是我心中的英雄。——王石
植村直己是一位日本探险家。他对探险产生兴趣是自从事登山运动时开始的,他作为登山运动员有着一番惊人的经历。1970年,他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成为第一位登上世界五大洲最高峰的人,他还只身漂流过亚马逊河。
这不是一份登山指南,而是一本关于人生、关于梦想的思考笔记。
少年时不愿帮家里人干活、在学校里调皮捣蛋的植村直己,进入大学以后,爱上了美丽的山峦,继而憧憬登上世界各地的山峰。怀揣110美元,他勇敢地踏上梦想的登山之旅。在法国小镇沙莫尼,差点坠入勃朗峰下的隐形冰隙;在喜马拉雅山海拔7400米的冰隙中挨过命悬一线的一夜;在肯尼亚山的丛林里,遭遇猎豹的威胁;在冷彻骨髓的冬季大若拉斯山岩壁上悬挂六天之久……
经历了许多濒死绝境后,植村直己最终完成了登顶五大洲最高峰的壮举。凭着“只要有信念,就能做到一切”的信心,植村直己始终为心中的跃动而攀登,不断挑战人类的可能性。他的经历或许不可复制,但他向着梦想前进的脚步会一直被追随。
好书速递2
【书名】外婆家的橄榄树
【作者】[意] 埃维塔.格雷科 著
郑昕 译
【索书号】I546.45/5040
【出版者】中信出版集团
【内容提要】
埃维塔·格雷科,1985年出生于意大利安科纳,小时候她就被诊断出患有读写障碍症,只能做一些无须读写也无须抄录的工作,而她却立志要阅读大量的书籍,并至少写出一本书。这本融入她亲身经历的处女作由此诞生,并一举拿下2016年意大利拉帕洛-卡里奇文学奖处女作奖,入选意大利《新闻报》2016年叙事文学推荐阅读书单,获得 2017年意大利弗拉亚诺国际文学奖处女作奖提名。法国、德国、葡萄牙和巴西等国的多家出版社推荐阅读。
在阿达三岁的时候,妈妈把她留给了外婆,从此就再也没有出现。
阿达与外婆相依为命,她总是问外婆,这是不是她最后一次为她收拾床铺,是不是她们最后一次一起吃早餐。
为此,外婆专门为阿达发明了一个游戏:每当一件美好的事情似乎将要结束时,她需要侧耳聆听它们的声音,倾听事物开始的声音。
有时候这些声音很容易辨识,且拥有一种特别的魔力。比如音乐会开始前各种乐器调完音发出的声音,风刚起时树叶沙沙的声音,还有把收拾好的咖啡杯放到咖啡机上叮叮当当的声音……外婆手植的橄榄树抽枝发芽,亭亭如盖,外婆却渐渐老去,因癌症住进了医院。与此同时,阿达又陷入一段让她患得患失的恋情中。
当生活似乎变得黯淡无光,美妙的声音不再响起。阿达又该如何鼓起勇气,聆听开始的声音?
好书速递3
【书名】朱鹮的遗言
【作者】[日] 小林照幸 著
王新 译
【索书号】I313.55/5018
【出版者】上海译文出版社
【内容提要】
牛年春晚上的白衣红尾、优雅飘逸的舞蹈《朱鹮》,是否给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美丽的朱鹮曾广泛分布于日本和中国等地,数量众多,后因过度开发和滥捕一度濒临灭绝。
朱鹮学名“Nipponia nippon”,有“象征日本的鸟”一称,在日本广受人们喜爱。上世纪,朱鹮在日本数量锐减,尽管采取了成立保护中心、人工繁殖等措施,依然没能改变朱鹮的命运。2003年最后一只日本产朱鹮死亡,至此朱鹮在日本彻底灭绝。
彼时,虽然朱鹮在中国也正面临绝迹,但最终在各方努力之下得以繁衍壮大。1998年,中国赠与日本一对朱鹮。此后多年,日中两国在朱鹮保护和繁衍领域保持合作,为朱鹮重返蓝天付出了巨大努力。
《朱鹮的遗言》是日本纪实作家小林照幸出版于1998年的作品,真实记录了上世纪日本国内朱鹮保护人士不遗余力寻找、研究、救护朱鹮的艰苦过程。1999年,《朱鹮的遗言》获第30回大宅壮一非虚构文学奖。该书描写了朱鹮在日本灭绝的始末。小林照幸在大量的采访和调查基础上,其写法文学性更强,还原故事时把动物和人类的命运深深地联系在一起,用简朴又真诚的笔触传达出了人类对生命的热情、渴望、矛盾、愧疚等复杂的情绪。
从1981年中国发现濒危的7只朱鹮,2003年日本最后一只朱鹮的灭绝,到如今,全球朱鹮的数量已经达数千只。得益于两国的友好合作,如今朱鹮的保护在日本和中国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功,谱写了一段日中友好的佳话。
好书速递4
【书名】山骇谷深
【作者】[意]卢卡·德安多里亚 著
徐 琼 译
【索书号】I546.45/5041
【出版者】人民文学出版社
【内容提要】
大自然展现暴虐性情时
恶人的复仇欲望也躁动不安
德安多里亚的故事以一连串关于身处绝境的生命体悟吸引了大量读者,正是这一点成就了《山骇谷深》这部令人赞叹的惊悚小说新作。
——《纽约书评》
卢卡·德安多里亚,意大利作家,1979年出生于意大利博尔扎诺,并生活至今。2013年,他所拍摄的一部关于阿尔卑斯山中救援的纪录片,激发了他对《山骇谷深》的写作。这本书是作者的第一部长篇作品,推出后引起巨大反响,被誉为意大利当代惊悚小说的代表之作,意大利《共和报》评价他:“与斯蒂芬·金、尤·奈斯博不分伯仲——毫不夸张。”而意大利《新闻报》更称赞“德安多里亚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大师”。
在阿尔卑斯山脉东段的布莱特巴赫峡谷,每次随滑坡、洪水而至的,都是一场自然对生灵的残酷屠戮。1985年巨型风暴侵袭前夕,一个本地探险队低估了重重阴云的警告,深入山谷。等天雷勾动地火,一切复又平息后,救援队才在漫天泥水中找到了他们破碎的尸骸,并发现肢体创伤切口似乎是由某种锋利铁器所致。
移居妻子家乡,让出生于纽约的电影编剧塞林格在奇伟自然中找到创作灵感,也让他在一次高山拍摄中遭遇意外,成为唯一的幸存者。在休养期间,创作者本能驱使他开启了对30年前旧案的调查。而几乎整个村庄的人都劝他不要陷得太深。
是什么动机让凶手冒着风暴犯下罪行?为何人们不再愿为受害者追寻真相?挣扎于高山噩梦的塞林格,让自己陷入另一个凶案。他四处寻访,独力挖掘真相,濒临疯狂。就在他即将放弃时,妻子安娜莉丝也被卷了进来。他只有深入兽腹,才能救回自己的妻子……
好书速递5
【书名】八山
【作者】[意]保罗·科涅蒂 著
沈萼梅 译
【索书号】I546.45/5045
【出版者】人民文学出版社
【内容提要】
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就开始写这个故事了。因为这是属于我的故事,就像我的记忆属于我一样。这些年来,当有人问我这本书讲什么时,我都会告诉他们:这是一个关于两个朋友和一座山的故事。
——保罗·科涅蒂
两个朋友 一座山
一场逃避与回归的精神冒险之旅
抒情地讲述了男性友谊的力量,以及父子之间持久的联结。
意大利有趣新锐作家
轰动世界文坛的耀眼经典
斯特雷加文学奖、美第奇文学奖获奖作品
打动30多国编辑的纯净暖心之作
在这个世界上,你迟早会找到成为自己的方式,发现自己的位置。
“无论命运如何,它都住在我们上方的山里。”
山不仅仅是白雪、悬崖、山脊、溪流、湖泊或者牧场。
山是一种生活方式。一步又一步,感受寂静、时间和节拍。
保罗·科涅蒂1978年出生于意大利米兰。多年来,他在城市和两千米高的小房子之间来回生活。
曾著有《成功女孩手册》(2004年)、《一件即将爆发的小事》(2007年)、《索菲亚总是穿着黑衣服》(2012年)、《野男孩》(2013年)等作品。
《八山》是意大利当代文学中的杰作,它抒情地讲述了两个来自不同背景的意大利男孩之间的友谊,以及他们一生中难以置信的紧密联系是如何发展、变化,接受挑战的。仿佛是一场逃避与企图回归的精神冒险之旅,故事中的两个主人公总是在寻找一条重新认识自己的道路。
小说出版后轰动国际文坛,获得斯特雷加文学奖、美第奇文学奖,38国出版社纷纷购下版权。
彼得罗是一个生活在米兰的孤独男孩。他的父母日渐疏远,他们的共同点是对白云山的爱。白云山是意大利东北部边境的一座山脉。
在山脚下度假时,彼得罗遇到了布鲁诺,一个充满冒险精神的当地男孩。许多个夏天,他们一起探索这座山的草地和山峰,发现他们生活、背景和未来的异同。这两个男孩找到了友谊和友情的真正意义,尽管他们的人生道路不同——布鲁诺一直留在山上,彼得罗则在世界各地的都市间漂泊——这也考验着他们之间这种紧密联系的力量和意义。
好书速递6
【书名】月亮与篝火
【作者】[意]切萨雷▪帕韦塞 著
陆元昶 译
【索书号】I546.45/5021
【出版者】译林出版社
【内容提要】
昔日丰富而持久的秘密其实正是童年时的自己,只是真正懂得时已晚了。
——切萨雷▪帕韦塞
切萨雷▪帕韦塞(1908-1950),意大利诗人、小说家、文学评论家和翻译家。他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其作品不仅标志着意大利一种“新文学”的开始,而且对当时意大利文坛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主要作品有诗集《苦役》,小说《月亮与篝火》《八月的假期》《同志》《美丽的夏天》《山间小屋》等 。
《月亮与篝火》是切萨雷·帕韦塞的代表作品,《月亮与篝火》的主人公鳗鱼在厌倦了无休止的搜寻梦想和神话般的漂泊后回到家乡。他惊喜于时间不曾经过他家乡的山丘,而其他的都变了。童年的时光虽然艰辛但让他回味。物是人非让他再也找不到一种和谐来放归自己的天性。百感交集中,他又踏上了旅程。
好书速递7
【书名】梅里雪山:寻找十七位友人
【作者】[日]小林尚礼 著
乌尼尔 译
【索书号】I313.55/5019
【出版者】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内容提要】
小林尚礼,日本千叶县人,毕业于京都大学工学部。大学时代是京都大学山岳部的注册会员,曾遍览日本各地山川。1996年因梅里雪山登山计划的契机,开始志愿成为一名自由摄影家兼自由作家,为杂志提供摄影及采访作品。其作品多以“人类背后的自然”为主题。同时因长期在藏区生活的经历,也部分涉及以喜马拉雅和藏区为中心的山岳旅游向导工作。
1991年1月,云南梅里雪山发生了震惊世界的登山事故,中日友好联合登山队十七名队员遭遇雪崩,全部遇难。这是人类登山史上的第二大山难。在一百多年的现代登山史上,梅里雪山也成为人类唯一无法登顶的山峰。事故发生后,中日双方进行了多方搜索。搜索队伍中一位名叫小林尚礼的日本登山队员,更在之后的二十多年里,为了让山难队友们的亡灵回到亲人身边,一再深入梅里雪山搜寻,并已成功找到了十六具遗体。
《梅里雪山:寻找十七位友人》,就是小林尚礼多年艰辛搜寻的记录。本书以纪录片式平实而细腻的文字,壮美与温柔兼具的影像,记录了令人心碎的恐怖山难,艰辛的搜寻,梅里雪山的神秘风貌,山脚下人们的朴素生活,三次转山之旅和当地生活的变化。在跨越多年的搜寻中,他从傲慢的外来登山者,逐渐转变成为神山的守护者,一位自然主题的摄影师和作家。而雪山之残酷与神圣,自然对其心灵和生活的荡涤,也同样荡涤每一个热爱雪山、热爱自然的灵魂。
好书速递8
【书名】奇想遗产
【作者】[日]铃木博之、藤森照信、隈研吾、松叶一清等合著
蔡玮 译
【索书号】I313.65/5020
【出版者】中信出版社
【内容提要】
所谓旅行,一定是指为了观赏游览地的“奇特事物”而外出的活动。旅行时人们在目的地游览名胜古迹之余,还可以发现一些独特之处作为珍藏,观光因而不再是走马观花,而具有了别样的快乐。这里所说的珍藏,是指用日常生活中闻所未闻的“奇思妙想”建造的建筑、纪念碑和地面造型。期待新鲜与惊喜的好奇心,不断追寻不可思议的外形,正因为如此,旅游业才能成为当今世界的主要产业。
“奇想遗产”就是从这样的旅客记录本里,不可思议的珍藏中选出的古迹。本书从古今东西选材,给读者展示建筑学专业出身的铃木博之、藤森照信、隈研吾、松叶一清以及在美术方面造诣颇深的山盛英司在世界各地旅游之时曾多次访问的“胜地”。这里有专业领域我们很熟悉的题材,也有不擅长的题材,选择的标准在于“奇特”二字。本书的内容以每周一次的频率,在近3年的《朝日新闻》上进行了介绍。
后现代主义思想突破20世纪的框架,肯定自由开放的多样化价值观。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希望能够将从功成名就的大师名作到奇异的事物汇聚一堂,观赏品味的想法就诞生了。本书中收集的77个“奇想遗产”如果能够提供无法用普通手法捕捉的多样化的价值观,那笔者们的目的可以说就基本达到了。
令人叹为观止的“奇景奇观”,可以看做都市奇异象征的“奇塔奇门”,极尽想象之能事的“奇姿异态”,彰显智慧的“奇思妙想”,让人惊叹自成一派竟然可以做到这种地步的“奇特风格”,如思想者一般突破既定概念的“新奇叛逆”,这正是将奇观分成七类的齐备展品。让读者了解、熟悉这些地方是笔者最大的愿望。
当功能至上的现代主义建筑已经无法再感动我们的时候,何不跟着日本建筑大师游走世界各地,寻找那些与众不同、触动人心的建筑呢? 铃木博之、藤森照信、隈研吾、松叶一清都是世界知名的建筑大师。随着几位日本当代建筑家的脚步,我们马不停蹄地横跨世界各地,从日本、韩国、柬埔寨、越南,到法国、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荷兰、奥地利、挪威、澳大利亚、俄罗斯等,遍访77个风格各异的建筑遗迹。
有些建筑是我们在旅行中经常在明信片里就能看到,但是可能你不知道这些建筑背后的故事;有些建筑你会惊叹于建筑的创意,如岩石上的教堂、开满小花的屋顶……每个建筑物都是建筑师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或当地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