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好书速递

好书速递第七十六期

重温民俗文化   重拾中国记忆

《好书速递》第七十六

202343——49日)

编辑:曹小芳     联系方式:钉钉

欢迎师生读者踊跃荐书!

 

 

 

 

 

   

 

 

 

1.成都百年风俗

2.巴风渝韵   磁器口古镇民俗

3.江南风俗与信仰

4.上海城市民俗史

5.东海问俗:话说浙江海洋民俗文化

6.岭南民俗

7.湘西南民俗仪式语言与文化

8.江西的年中国的年

9.农业民俗研究:节气、农具与乡土景观

 

 

 

 

好书速递1

【书名】成都百年风俗

【作者】白郎   唐建   

【索书号】K892.47/5009

【出版者】成都时代出版社

【内容提要】

在中国城市体系,乃至世界城市体系中,成都是少有的千年城池未变、城名未改的现代都市。而这座拥有4500年文明史和2300年建城史的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如今正呈现出国际化、现代化的崭新形象。在成都迈向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的历史当口,有必要回顾成都刚刚过去的百年历史,研究和探索成都究竟有什么样的昨天,凭什么走到如此壮阔的今天,靠什么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从上世纪初到本世纪初的这一百年,是成都历史上记忆最温暖的一百年。其间,充满了我们和父辈乃至祖辈的共同经历,当年一起的追求与梦想还历历在目,当年一起的艰辛与付出还记忆犹新,件件都那样的亲切,那样的温馨感人。这一百年,惠及我们如此之多,是每个成都人、每个成都家庭变化最大和收获最多的一百年,也是最值得回味和最值得珍视的一百年,大家共同目睹了成都影响中国甚至世界的重大事件,共同收获了成都发展带来的繁荣与富足、进步与和谐。

这一百年是成都历史上变化最深刻的一百年。这一百年,本质上是成都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封闭走向开放的一百年,是成都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从内陆城市走向世界城市的一百年,堪称成都建城史上最深刻的年轮。这一百年,成都在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复兴征程中一路前行,基本走完发达国家城市几百年才走完的工业化、城市化历程。首先得益于时代的力量,其次得益于制度的力量,再次得益于文化的力量。成都历来具有不排外、汇百流、善吸收、能创新、勇进取的开放性格。历史上,开明氏入蜀,带来了荆楚文化;秦定蜀,带来了关中文化;清代“湖广填四川”及1949年后的“三线建设”,加速了文化的交融。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成都形成了创新创造、优雅时尚、乐观包容、友善公益的天府文化,这一文化在20世纪初到21世纪的百年间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为成都百年发展的精神力量。

从上世纪初到本世纪初的这一百年,是成都历史上记忆最温暖、变化最深刻和发展最精彩的一百年,也是当代成都人最期望探寻、最值得研究和最应当书写的一百年。在成都2300年建城史中,没有任何一个百年像这一百年遭遇如此深重的社会磨难,没有任何一个百年像这一百年实现如此深刻的社会变化。也正是这一百年,使成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本册《成都百年风俗》,聚焦成都百年来的本土风俗,选择岁令时节、家族习俗、社会交往礼仪、人生禁忌、人生风俗、经济习俗、休闲娱乐、风土人情、地域文化传承等有川西特质的生活纪实,深度记录成都本土传统的生活脉动、生命观念、生活方式、日常习俗、生活美学,从而让今天的人们了解传统生活之真,了解人文成都的文化DNA。

 

好书速递2

【书名】巴风渝韵   磁器口古镇民俗

【作者】刘亮    

【索书号】K892.47/5005

【出版者】大地传媒   中州古籍出版社

【内容提要】

磁器口古镇,原名龙隐镇,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磁南街1号,沙坪坝区东北部嘉陵江畔。北距沙坪坝中心5千米,重庆市中心14千米,南距石井坡3千米。 

磁器口古镇总面积32.5万平方米,其中保存完好的古镇核心区14.3万平方米,分布于马鞍山东侧和东南侧。古镇依山而建,由山起城。以磁器口正街和横街为骨架,42条巷道垂直于正街和横街向马鞍山脊和溪沟边缘呈枝状发展,形成特征明显的树枝状平面格局。 

磁器口古镇是重庆主城区规模最大、最具巴渝传统民居、民俗、民风特色的古镇,是国务院批准重点保护的首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并荣获“首批国民休闲旅游胜地”称号。古镇古老而年轻,既有着千年的历史,更是时下的“网红”。

2006年11月,磁器口古镇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20年11月18日,磁器口古镇当选“成渝十大文旅产业地标”。2022年8月23日,磁器口古镇景区入选重庆市智慧旅游景区典型案例。2022年9月,磁器口古镇入选全国“非遗旅游景区”。

磁器口最早的名字叫白岩场,始于宋真宗咸平年间(998—1003年),因为这里曾有一座白岩寺而得名明建文四年(1402年),建文帝朱允炆避难为僧,当他流落到巴渝一带时,曾在白岩山上的宝轮寺隐匿长达四五年。世人知情后,就以皇帝真龙天子曾经隐居在此的事实而将宝轮寺改名为龙隐寺,白岩场也被改称为龙隐镇。

清朝初年,瓷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龙隐镇的主要产业。

民国时期,重庆成为陪都,因为水运方便,龙隐镇成为嘉陵江中上游各个州、县和沿江支流的农副土特产的集散之地,城里的一些大商贩在磁器口开设分店收购货物,输出以棉纱、布匹、煤油、盐糖、洋广杂货、日用百货、五金颜料、土碗土纸和特产烟丝等为大宗。

民国七年(1918年),瓷器本地商绅集资在镇中青草坡创建了新工艺制瓷的“蜀瓷厂”,远销蜀外。后来随着工艺进步,瓷器品种增多,名气也扩大了起来。龙隐镇里,瓷器业最发达时有70多家。据统计磁器口每天有300多艘(船均载重10吨)货船进出码头,有商号、货栈和各种作坊达1670多家,摊贩760多户。码头河坝中搭建起临时街道,有上河街、中河街、下河街。还有专业性的木竹街、铁货街、陶瓷街和猪市、米市,各有一地,各为其市。这些商人渐渐为龙隐镇改口,叫成了瓷器口,缘由是这样更贴切、顺口。后来,因为“瓷”字与“磁”相通,又被叫成磁器口。

磁器口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是重庆历史文化名城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古朴粗犷的巴渝遗风,有古风犹存的茶馆、有历史传承的码头文化;有儒释道三教并存的九宫十八庙;有正气凛然的红岩志士抗战遗址;有独具特色的川剧清唱、火龙表演,有工艺独特、品种繁多的传统旅游产品,有享誉四方的毛血旺、千张皮、椒盐花生等饮食三宝。

在磁器口古镇的沧桑变迁中,川剧坐唱、茶馆民乐、莲花落、金钱板、抬花桥、庙会、打火龙、赛龙舟、车幺妹、放河灯、渝绣蜡染、面塑、糖人、木雕等民风民俗,随着时间的流逝,多数已成为亲切而又遥远的文化记忆。本书力图打捞这些民俗艺术项目的只鳞片爪,为保护和传承这份珍贵的的文化遗产贡献绵薄之力。

 

好书速递3

【书名】江南风俗与信仰

【作者】仲富兰     

【索书号】K892.45/5019

【出版者】上海文艺出版社

【内容提要】

仲富兰,男,汉族,上海市人,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民俗文化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已出版《中国民俗学通论》(三卷本)、《上海六千年》(三卷本)、《上海小史》、《中华风物探源》、《水清土润:江南民俗》、《上海民俗:民俗文化视野下的上海日常生活》、《醉上海》、《民俗传播学》、《节日里的中国》、《图说中国人生礼仪》等四十多部论著,部分被译为英、俄、日、韩等国文字在国外出版。另有大量论文和文章散见于海内外报章杂志,并承担多项国家与上海市文创研究课题。

江南自古就是有着独特魅力的区域性概念,其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经济条件、文化特质和移民构成等,在许多方面都影响和塑造了其地其民的风俗与信仰。

本书分十章,主要内容包括江南农事、家风、名贤、神话、城隍、年节、工匠、礼仪、动物、植物、游艺等多个方面,在结构上比较完整而系统。在写作方式上,本书围绕具体的江南风俗与信仰探讨其历史渊源、流播影响、规仪模式、地域异同、价值内涵等,语言通俗,详略得当,征引宏富,观点新颖。

本书试图告诉我们,江南的风俗与信仰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又保留了令人印象深刻的丰富性和独特性。作者认为,风俗与信仰是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中有些需要“扬弃”,有些则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退出人们的生活,还有一些则需要我们共同维护和继承——这一部分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也是“我们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力量”。

本书是作者仲富兰教授对江南风俗、信仰进行长期研究后的一次通俗性书写,阅读本书将有助于我们建立起关于江南风俗与信仰的整体性知识结构,并深刻理解和感受蕴含在其中的文化传统与精神力量。

 

好书速递4

【书名】上海城市民俗史

【作者】蔡丰明  程洁  毕旭玲   

【索书号】K892.45/5018

【出版者】上海文艺出版社

【内容提要】

本书以历史发展为线索将上海的城市民俗分为古代上海城市民俗、近代上海城市民俗、现当代时期上海城市民俗三个阶段。并通过对各个时期中上海城市的社会背景、民俗风气、典型民俗事像及其历史地位等内容的阐述,对上海城市民俗进行了全面、系统、整体的梳理,清晰勾勒了上海民俗由“乡村——城镇型”形态向“现代都市型”形态发展演变的运行轨迹,深刻揭示了上海城市民众通过其民俗行为方式所体现出来的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注重实用追求时尚重商轻农张扬自我追求个性等等人格精神。有利于人们从更为学术的层面去认识与把握上海城市民俗的整体面貌以及上海民众不同于其他地区民众的“市民性特征”。

 

好书速递5

【书名】东海问俗:话说浙江海洋民俗文化

【作者】毛海莹     

【索书号】K892.45/5007

【出版者】浙江大学出版社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通过对浙江海洋民俗文化的系统研究,使广大民众及青年学生了解并掌握基础的海洋民俗文化知识,在习得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感受海洋文化、体验海洋民俗的能力,激发广大民众及青年学生热爱海洋、发现海洋、认识海洋并利用海洋的热情。同时将浙江海洋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进行研究,体现当下性与实用性。

本书围绕浙江海洋民俗文化做文章,主要以浙江省内的宁波、舟山、台州、温州等地的沿海岛屿海洋民俗为论述对象,涵盖九大块内容,分别是:海洋物质生活民俗、海洋生产商贸民俗、海洋人生仪礼民俗、海洋竞技游娱民俗、海洋民间信仰习俗、海洋民间禁忌习俗、海洋民间文艺民俗、海洋渔风节日民俗、海洋民俗的交流与传播。著作吸取了现代民俗学的思想,强调海洋民俗的传承与现代化,在文字与图像的交叉结合中阐述浙江特色的海洋民俗文化,力图成为读者习得海洋民俗文化、了解浙江地方文化的引航灯。

 

好书速递6

【书名】岭南民俗

【作者】 王维娜  汪多维  黄爱明  编著

【索书号】K892.46/5004

【出版者】南方出版传媒    广东人民出版社

【内容提要】

南粤民众在岭南大地上繁衍生息几千年,创造出许多独具岭南地域特色的民风民俗,在语言、风俗、生活习惯、民间艺术等方面,既保留了南粤先民的古老遗风,又随着时代发展变迁,呈现出开放、包容、创新的气质。

受岭南地理环境的影响,广东境内山脉、平地、台地、海洋等地形地貌,天然地将广东分为珠江三角洲、潮汕平地、粤北山区、沿海地区等,不同的生态样貌滋养出多样的文化。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广府人、客家人、潮汕人、雷州半岛和少数民族等不同民系和民族在各个区域繁衍发展,创造出丰富多彩、个性鲜明的民俗文化,造就了岭南民俗文化的多样性。

 

好书速递7

【书名】湘西南民俗仪式语言与文化

【作者】唐友军    

【索书号】K892.46/5002

【出版者】九州出版社

【内容提要】

唐友军,男,侗族,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人。西安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博士,青岛滨海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二语习得、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化。

湘西南民族地区的仪式语言早已成为了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然而,随着经济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仪式面临消失的危险,更不用说作为其文化载体的仪式语言了。仪式语言的消失不仅意味着精神财富的丢失,更意味着了解当地文化开启钥匙的缺失,急需研究和发展。

何谓仪式?目前尚无定论,但通俗而言,就是在特定场合下依据特定程序组织的群体活动。基于此,本书涉及的仪式语言包括常见的仪式语言(嫁娶仪式语言、建房类仪式语言、生死类仪式语言、重大节日仪式语言)以及对联与各种各样的山歌、情歌。

湘西南民族地区的很多仪式语言都是通过口耳相传的,很少有文字记录或者录音。很多仪式语言需要请教相关人士予以口授并加以录音和整理。在资料收集的基础上,对所有仪式语言进行了文字记录,并对原有的文字仪式语言进行了相应修改。但基于忠实原文以及遵循方言讲授的原则,很多仪式语言读起来依然不顺畅,需要进行方言转换。此外,大多数仪式语言以打油诗的体裁呈现,平仄押韵不一致,也是基于方言的因素。

本书一共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湘西南民族地区常见的各种仪式以及相对应的仪式语言。在重点列举仪式语言的同时,也简要提及仪式的相应过程。第二部分包括个人基于语言文化系统研究的7篇中文论文。第三部分则是湘西南民族地区仪式语言认知诊断现状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希望对我国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提供参考性意见和建议。

 

好书速递8

【书名】江西的年中国的年

【作者】江西省作家协会    

【索书号】K892.45/5015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内容提要】

春节,是中国人的重要习俗,也是中国社会人情百态的重要展示窗口。它伴随着人们从年幼到老去,见证不同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变迁。从这个切口,我们可以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脉动,了解把握中国人的现实与梦想。

《江西的年中国的年》中的作品或书写江西的别样年味:吉安的喊船,婺源的抬阁与舞傩,还有各地不甚相同的耍灯、祭祖、闹元宵……;或阐述那些与年有关的往事,描摹岁月中渐次消逝的风景;而年里的中国,看到的是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境遇,是对当代江西乃至中国的观察与思考,呈现给我们一个不一样的春节里的中国。

 

好书速递9

【书名】农业民俗研究:节气、农具与乡土景观

【作者】季中扬   杨旺生   主编

【索书号】K892.29/5019

【出版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内容提要】

季中扬,男,1976年生,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乡村社会与文化研究。

杨旺生,男,1962年生,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江苏观光休闲农业协会副会长江苏旅游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农业文化。

本书是一部以节气、农具与乡土景观为主题的农业民俗领域论文集,由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季中扬教授、杨旺生教授主编,并得到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资助。本论文集共收录22篇文章。其中,“节气研究”主要包括二十四节气的历史及其现代传承、海外传播,二十四节气歌谣谚语的流变及其与农业民俗的关系,二十四节气的现代保护等内容;“农具研究”主要包括具学的发展研究,通过实例研究农具与农民、与民俗的关系等;“乡土景观研究”主要包括日本乡土景观研究方法及对中国乡土景观研究的借鉴意义,太湖东部平原“浜村相依”、哈尼族梯田文化、兴化垛田等方面的实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