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好书速递

好书速递第七十九期

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以美育人  美美与共

《好书速递》第七十九

2023515——521日)

编辑:曹小芳     联系方式:钉钉

欢迎师生读者踊跃荐书!

 

  

 

 

 

  

 

 

1.谈美书简

2.明末清初江南士人日常生活美学

3.多元复杂的中国现当代美学

4.马克思主义美学视域中的文艺理论问题研究

5.丰子恺真率人生论美学文萃

6.宗白华别集:西方美学名著译稿

7.美与公正

8.美学核心素养

9.阅读经典   解答美学

10.乡村美学

 

 

 

 

好书速递1

【书名】谈美书简

【作者】朱光潜    

【索书号】B83/5084

【出版者】中国出版集团  现代出版社

【内容提要】

朱光潜(1897年10月14日—1986年3月6日),字孟实,安徽省桐城人,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朱光潜是中国美学界的权威,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为中国美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民国十一年(1922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文学院。民国十四年(1925年)留学英国爱丁堡大学,致力于文学心理学哲学的学习与研究,后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教授。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后一直在北京大学任教,讲授美学西方文学1986年3月6日,朱光潜逝世。朱光潜是北京大学一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

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谈美》《诗论》《谈文学》《西方美学史》《美学批判论文集》《谈美书简》《美学拾穗集》等,并翻译了《歌德谈话录》、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莱辛的《拉奥孔》、黑格尔的《美学》、克罗齐的《美学》、维柯的《新科学》等。为方便研究马列主义原著,他在花甲之年开始自学俄语,更在八十高龄之际写出《谈美书简》和《美学拾穗集》,翻译近代第一部社会科学著作——维科的《新科学》。

《谈美书简》是中国现代美学家朱光潜在八十二岁高龄的情况下写就的“暮年心血”之作,它既是对自己漫长美学生涯和美学思想的一次回顾和整理,也是“给来信未复的朋友们”,尤其是青年朋友们的一次回复。《谈美书简》不是一般的高头讲章,它采用书信体的形式,娓娓道来,亲切自然,将许多深奥的美学知识通俗化。全书由十三封书信结集而成,朱光潜先生就青年朋友们普遍关心的美和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一系列美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也对文学的审美特征、文学的创作规律及特点作了详尽的阐释,既是思想上的,又是方法上的,是初涉美学者学习美学知识的重要参考书籍和讲章。

 

好书速递2

【书名】明末清初江南士人日常生活美学

【作者】赵洪涛    

【索书号】B834.3/5045

【出版者】四川大学出版社

【内容提要】

《明末清初江南士人日常生活美学》从审美角度对明末清初江南士人的日常生活进行了研究,旨在揭示其艺术精神与历史面貌。为凸显出江南地域与士人身份的特点,《明末清初江南士人日常生活美学》选择了居室、养生、游玩、饮食等几个方面来体现这一特征。在对审美现象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研究支配现象的本质,即他们的生活何以会艺术化、审美化?将现象与本质联系在一起,使二者互相阐释,深化与具化研究。

这本书,清楚地展示出书中内容的两个方面特征:

一是研究对象为明末清初江南士人文化,这是自20世纪后期以来对中国传统文化在近古的蜕变研究的一个热门领域。这个时间、空间和社会群体所构成的文化背景展示出中国城市文化和传统精英文化的交互影响形成的生活方式、风尚习俗、价值观念、美学精神等文化要素的蜕变。这比更早时期的传统审美文化现象具有更复杂多样而且充满矛盾的特征,如何概括梳理,既不挂一漏万又能够提纲挈领,这对研究者来说是个不小的考验。

二是研究视角为“日常生活美学”,这个概念与20世纪末影响中国美学界的费瑟斯通的那本《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中提到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有直接的关系——后者影响了21世纪初中国美学界对当下日常生活美学问题的关注,也对中国近古审美思潮与市民文化关系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美学理论背景。本书的研究得益于这个当代文化批判理论的支持而超越了对历史文化现象的简单描述与归纳,成为一篇真正具有理论意义的美学史研究著作。

 

好书速递3

【书名】多元复杂的中国现当代美学

【作者】唐善林    

【索书号】B83/5162

【出版者】南京大学出版社

【内容提要】

以现代中国美学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重点,是作者一直以来的执著。他的执著,表现了他的一种有意识的“固执”:坚持于对理论对象的个人敏感,固执于个人学术发展的内心自觉。也许,对他来说,真正有意义的学术正形成于坚持深入的探寻,只有通过问题视野的不断展开,才可能收获真正的学术发现。这些年来,他坚定不移地把自己的主攻目标确定在持续探讨现代中国美学问题,由邓以蛰而蔡元培、宗白华、滕固、鲁迅、李泽厚,由美学家个人研究而进入现代中国美学建构的基本问题探讨。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在注重问题的“历史感和立体构架意识”基础上循序渐进而不断深化相关问题的理论把握。

本书从四个方面深入浅出地探讨了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问题。其一,作者从审美、启蒙、革命多元互动的角度来揭示中国现当代美学发展的多元复杂性;其二,作者从心本、情本、生命本体、身体本体、生活本体等多重本体角度来发掘中国现当代美学所蕴有的丰富哲理内涵;其三,作者从美学家们生活的社会历史语境及其思想资源转化的角度来进行了具体深入的文化探源;其四,作者还对中国当代文艺及学术现象进行了文化考察和反思。总之,本书作者力争从多角度、多层面来全面深入地把握中国现当代美学发展的复杂性。

 

好书速递4

【书名】马克思主义美学视域中的文艺理论问题研究

【作者】陈春莉    

【索书号】B83/5185

【出版者】中国财富出版社有限公司

【内容提要】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后现代社会,各种各样的理论学说轮番上阵,其中最具有顽强生命力和说服力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它为我们从事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方法论,能够给文艺理论建设以最适宜、最恰当的理论指导。所以,马克思主义美学观可以成为我们从事文艺理论问题研究的基石。

马克思主义美学采用社会历史化的逻辑原则,摒弃了浪漫主义美学和哲学美学的形而上倾向。因此,对于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来说,马克思主义美学成为必不可少的理论资源。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为出发点,立足于中国当下的社会现实生活和文化艺术语境,坚定地走在构建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的道路上。

第一部分较为深入地探讨了当代美学理论的建构、美的本质、文艺理论的基本问题、文艺的起源等问题。以花馍、民歌、文学作品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现象为个案,运用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原理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方法,具体地阐释了当代丰富多元的文艺现象,并较详细地探讨了文艺现象背后所反映的社会历史内容,以期运用中国元素讲好中国故事,进一步促进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学的发展。

第二部分分析了后现代文化语境中的民族寓言理论。詹姆逊认为第三世界文学作品中包含着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化中所缺失的“民族寓言”,中国著名作家鲁迅的作品就是詹姆逊所谓的“民族寓言”的最佳例证。于是,借助于文本的隐喻和审美的张力,其作品具有重要的意义,鲁迅也因此成为文化病症的疗救者。

在马克思主义美学视域中建设文艺理论,阐释具体的、鲜活的文艺现象,有利于将理论研究与生产生活实践密切联系起来,使得理论研究能够真正地指导实践,以不断丰富民众的精神生活,促使民众全面发展。

 

好书速递5

【书名】丰子恺真率人生论美学文萃

【作者】本卷原著   丰子恺

        本卷选鉴:余连祥  郑玉明  李梅

【索书号】B83/5092

【出版者】中国文联出版社

【内容提要】

丰子恺(1898年11月9日-1975年9月15日),原名丰润,后改为丰子恺,生于浙江省崇德县石门湾(今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石门镇石门湾),中国现代书画家、文学家、散文家、翻译家、漫画家,被誉为“现代中国最艺术的艺术家”、“中国现代漫画的鼻祖”。

丰子恺绘画师从李叔同、国文求教夏丏尊。民国六年(1917年)与同学组织桐荫画会,并加入研究金石篆刻的东石社。民国八年(1919年)与画会同仁举办第一次作品展,民国十年(1921年)东渡日本,入东京川端洋画学校学习油画。民国十一年(1922年)回国,到浙江上虞春晖中学教授图画和音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丰子恺历任上海市人民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文联副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等职。1975年9月15日,丰子恺在上海华山医院逝世,享年77岁。

丰子恺在漫画、书法、翻译等各方面均有突出成就,先后出版的书法和画集、散文著作、美术理论和音乐理论著作等共达160部以上。他的画作多以儿童作为题材,幽默风趣,反映社会现象,被录入民国时期的小学课本,他的散文被台湾国文教科书收录。其中漫画以“曲高和众”的艺术主张和“小中能见大,弦外有余音”的艺术特色备受世人青睐。

丰子恺是中国20世纪审美教育园地中最为辛勤的耕耘者。他是中国审美教育的启蒙者之一同时也是现代美学的启蒙者之一。丰子恺主张艺术的人生化和人生的艺术化,认为艺术能美化人生,且能“用慰安的方式来潜移默化我们的感情。”这是艺术的 “大用”。丰子恺在审美教育的启蒙读物中,不失时机地介绍美学知识,阐述其美学观点。本书收录了丰子恺的41篇文章,让大众对丰子恺的美学思想作一番更深入的接触。

丰子恺说,美德和技术合成艺术;若误用技术,反而害人。这些思想,都体现了人生论美学家的共同原则,即不将美从鲜活的生活中割裂出去,不主张从理论到理论的封闭美学路径,而是主张审美艺术人生的统一,倡扬真善美的贯通,引领物我有无出入之超拔。

 

好书速递6

【书名】宗白华别集:西方美学名著译稿

【作者】宗白华    

【索书号】B83/5204

【出版者】重庆大学出版社

【内容提要】

宗白华(1897—1986),哲学家、美学家、诗人。原名之櫆,字伯华。生于安徽安庆市小南门方宅母亲的家中,祖籍江苏常熟。幼年在南京模范小学读书。1919年在上海主编《时事新报》文艺副刊《学灯》,发现和扶植了郭沫若等文坛新秀。1920年赴德留学,先后在法兰克福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哲学和美学。1925年回国,任南京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哲学系教授。抗战期间随校迁至重庆,抗战胜利后返回南京继续任教。1952年改任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史教授直至逝世。

宗白华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1925年即开始讲授康德哲学及西方美学,当时有“南宗北邓(邓以蛰)”之称。1986年12月2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宗白华别集:西方美学名著译稿》是宗白华先生所翻译的一系列西方近代美学名著的选集。

书中收入了温克尔曼、莱辛、康德、歌德、马尔苦赛、比学斯基、费希特、菲·巴生格、汉斯·考赫等在近代西方美学史上有着重大成果或重要影响的思想家、作家或评论家们探讨美学、思考美学的优秀著作。本书附录了《康德美学思想评述》和《西方美学史》两篇文章。这两篇同样精深的文章在此作为对译著部分必要的补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好书速递7

【书名】美与公正

【作者】[美] 伊莱恩·斯凯瑞    

卓慧臻         

【索书号】B83/5205

【出版者】清华大学出版社

【内容提要】

伊莱恩·斯凯瑞,曾是美国哈佛大学英文系美学教授,出版了多部著作,包括《苦痛的身体》(The Body in Pain,1985)、《借书做梦》(Dreaming by the Book,1999)及一系列关于战争与社会合约的论文。

作者在《美与公正》里,她为美作辩护,认为美不断激活我们对真理的追求,促使我们更加关注社会正义。她从风格迥异的荷马、柏拉图、马塞尔.普鲁斯特、西蒙娜.薇依、艾丽丝.默多克等作家与思想家那里汲取灵感,并且加上自己的个人经验,书写出一份优雅、热情的宣告,希望在我们的知性工作、家庭、博物馆和教室中振兴美使美再度流行。

 

好书速递8

【书名】美学核心素养

【作者】高建平    主编

【索书号】B83/5184

【出版者】中国文联出版社

【内容提要】

高建平,1955年3月生于江苏扬州。深圳大学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院院长、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兼任中华美学学会会长、中国中外文论学会会长、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会副会长。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所长、国际美学协会主席等职。长期致力于美学与文艺理论批评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著有《画境探幽—中国绘画的精神结构》《中国艺术的表现性动作》(中英文)《全球化与中国艺术》《全球与地方:比较视野下的美学与艺术》《西方美学的现代历程》《回到未来的中国美学》《中国艺术:从古代到当代》《美学的深度与宽度》等多部具有影响力的学术著作,译有《艺术与经验》《先锋派理论》《美学史:从古希腊到当代》等外国经典理论著作。另兼任《中国文学批评》副主编,《当代美学》(Contemporary Aesthetics)等多家国外杂志的编委。担任《外国美学》集刊(CSSCI来源集刊)主编,并担任包括《深圳大学学报》、《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在内的国内多种刊物和集刊的编委。

为了更好地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的系列讲话精神,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本书密切联系文化工作实际,将美学核心知识以若干主题的形式展开讲述。本书的目的是要促进更多的人了解美学这门学科的知识,形成美学的核心素养。美学素养的养成,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

当下《美学史》《美学原理》教材异彩纷呈、丰富多样,但能兼顾学术史与基本原理、知识性与思想性、学术性与通俗性的并不多见。高建平教授主编的《美学核心素养》是这一方向的有益开拓,它以美学素养的知识起点为目标,为大学生、广大美学爱好者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美学历史和理论、提高自身审美修养的有益契机。正如编者所言:“本书的性质,介乎美学基本知识介绍、美学专业教科书、美学前沿状况描述三者之间,试图用简短的篇幅、简明的语言,叙述这个学科最重要的内容。”本书结构分为美学基本问题、西方美学史、中国美学史、美育四部分,使用兼叙兼议的方式展开,并且紧密结合当下学术前沿。全书为读者展现出一幅既广阔简要又富于问题意识的美学图景。

本书的最后一章,归结到美育上来。美育是一个重要的话题。美学要在美育上落实,提高民众的审美素质,进行品味建设,这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

 

好书速递9

【书名】阅读经典   解答美学

【作者】曹利华    

【索书号】B83/5126

【出版者】天津人民出版社

【内容提要】

曹利华(1937年—),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196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师从蒋孔阳先生学习美学和文艺理论。出版专著有:《美学基础知识》、《美育》、《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美学基础理论》、《中华传统美学体系探源》、《书法美学资料选注》(合著)等。主编《应用美学丛书》:《饮食烹饪美学》、《建筑美学》、《体育美学》、《胎教与美育》

美到底是什么?它关系到美学体系的建立。不从人的本质入手,美学体系的建立就如同空中楼阁,这是作者长期反复思考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他考察美的本质、美学体系的出发点和中心点。

作者从古今中外美学经典作品出发,批判当代各种美学观点,梳理学界对美的本质的基本问题的论争并精研各种版本的《美学基础》《美学原理》,主要从发生学角度来进入各种美学史料,一步步寻绎,系统地探讨美学基本问题。他将美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在黑格尔美学观的基础上重新阐述美的本质,分别解答美学学科归属、美学思想、美的创造、审美、美感心理、美的基本范畴、美育等基本问题。本著作是在朱立元先生《美学》出版后,新时代对美学原理的又一次系统论述,是美学专业人士学习和研究不能绕过的基础资料。

 

好书速递10

【书名】乡村美学

【作者】陈保志    

【索书号】B834.3/5054

【出版者】山西出版传媒集团   山西教育出版社

【内容提要】

陈保志,山东日照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博士,主要从事美学、文艺理论、民俗文化研究,在《当代文坛》《美育学刊》等刊物发表文章多篇,译著有《怀疑的文化》(合译)。

《乡村美学》将乡村作为理论研究的对象与审美观照的客体,通过探究古今流变、城乡互动视域下的乡村世界,梳理出乡村美学发生的文化渊源与学理意涵。本书从乡村的审美呈现与文艺面貌这两大向度出发,重点剖析了寓于乡村美学之中的自然美、文化美、艺术美、民俗美等理论内核,以此阐释其中的美学特征,试图描绘出乡村之美的别样气象与不变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