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速递》第一百零三期
(2025年3月17日——3月23日)
编辑:曹小芳 联系方式:钉钉
欢迎师生读者踊跃荐书!
目 录
1.国学精神
2.中国文化基因的起源
3.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百篇
4.史记(共三册)
5.前四史解读
6.二十五史
7.知行合一五千年:度阴山讲中国史
8.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文化
9.中国文化的性格[增订版]
10.中国是从哪里来的 通史篇
好书速递1
【书名】国学精神
【作者】蔡元培 著
【索书号】K203/5507
【出版者】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馆藏地址】西四楼书库
【内容提要】
悠久璀璨的国学,是中华民族当之无愧的文化瑰宝,它的兴起无疑代表着中国国际地位的全面提升,也标志着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上赢得了广泛的认可。可以说,国学在新时代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着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
国学思想深刻、门类繁多,是一套完整的文化和学术体系,涵盖了先秦两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时期的文化,浓缩了千年文明和圣贤智慧,所以一直长盛不衰、常读常新,可以在每个人不同人生阶段产生不同的感悟和启发,是可以读“一辈子”的好书。弘扬国学,其实就是弘扬国学所包含的顺应时代的正确价值观,这是为被误解的国学正名,是对当下年轻人的正确指引。文以载道,国学的核心说到底是一种精神,与哲学紧密相连,密不可分。
《国学精神》是蔡元培先生的国学著作,全书将《中国伦理学史》《修身教科书》《〈石头记〉索引》《经典文存》四部集结成册,从伦理学发展、修身齐家、文学历史等多个方面进行阐述,让读者在汲取前人经验、智慧的同时,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充实精神世界。书中“第一篇中国伦理学史”包括先秦创史时代、汉唐继承时代以及宋明理学时代几个部分,系统介绍了中国古代伦理学界重要的流派及主要代表人物,阐述了各家学说的要点、源流及发展。“第二篇修身教科书”,既有伦理哲学思想上的观照,又有修身的方法和路径,详略得当,有利于读者参照学习。“第三篇《石头记》索引”与“第四篇经典文存”,对文学文化、精神伦理等进行了详细分析,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面思考人生的镜子。
好书速递2
【书名】中国文化基因的起源
【作者】陈胜前 著
【索书号】K203/5519
【出版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馆藏地址】西四楼书库
【内容提要】
在追溯中国文化渊源的时候,一般都止步于孔孟时期。而随着史前考古的发展,这种追溯有了神话传说之外更切实的途径,因为考古发现的实物遗存就在那里,遗存所反映的中国文明发展过程就在那里。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教授陈胜前认为,中国文明起源不是某一点的突破,而是一个体系的建立,其根源是以农业起源为基础的文化格局。中国与西亚的农业起源都始于一万多年前,两地都在距今五六千年前后形成了文明,以西亚农业为基础的文明,还包括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印度河文明在内,都发展中断,而中国文明绵延不绝。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有两大农业起源中心,有更加巨大的缓冲空间,农业结构稳定。上万年的农业生活给中国人留下了勤劳的美德,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给中国人留下了文化包容的优点,这些文化基因代代传承,融入到我们的精神血脉中。
在新著《中国文化基因的起源:考古学的视角》中,陈胜前进一步呈现了他对中国文化基因的探索与思考。首先溯源文化的演化过程,确立文化的三重结构;然后溯源中国文化形成的经济基础,分析中国文明形成的格局;最后深入到文化基因的层面,探索中国文化的渊源,结合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探讨当代中国文化的建设问题。
好书速递3
【书名】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百篇
【作者】袁行霈 等主编
【索书号】K203/5509
【出版者】中华书局
【馆藏地址】西四楼书库
【内容提要】
为传承中华民族的历代文化经典,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意义,并为构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助力,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特此编纂《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百篇》。
本书选入的101篇经典作品,包括先秦诗歌、辞赋及历代论说、语录、史传、奏议、碑志、杂记、序跋、尺牍等各种文体,不仅涉及哲学、社会科学,还涉及科学技术、中外关系、军事思想等领域,尤其注重那些关乎修身立德、治国理政、伸张大义、嫉恶刺邪、亲情伦理的传世佳作。
本文选文注重思想性、学术性、现实性和可读性的统一,提倡并引导读者阅读原典,以便准确全面领悟中华文化的精髓和真谛。本书所选的内容涉及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其重点是那些关乎修身立德、治国理政、以及伦理亲情等方面的传世精品。本书既是历代名著名篇的精粹选本,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较小体量的缩影。
好书速递4
【书名】史记(共三册)
【作者】[汉]司马迁 撰 韩兆琦 评注
【索书号】K204.1/5092 K204.1/5093 K204.1/5094
【出版者】岳麓书社
【馆藏地址】西四楼书库
【内容提要】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该书创作,前后经历了十四年,才得以完成。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比《淮南子》多三十九万五千余字,比《吕氏春秋》多二十八万八千余字。《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史记》与《汉书》、《东观汉记》并称“三史”,为唐代科举之常科 ,又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东周时期王道废弛,秦朝毁弃古代文化典籍,以致明堂、石室的珍贵图书典籍散失错乱。汉朝建立后,萧何修订法律,韩信申明军法,张苍制立章程,叔孙通确定礼仪,品学兼优的文学之士逐渐进用,《诗》《书》等被毁弃的古书亦不断在各地被爱好文学的人士搜寻并献出。
《史记》取材相当广泛。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的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如不列没有实据的三皇,以五帝作为本纪开篇,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者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所以,《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
好书速递5
【书名】前四史解读
【作者】王保顶 著
【索书号】K204.1/5095
【出版者】江苏人民出版社
【馆藏地址】西四楼书库
【内容提要】
“二十四史”中的前四部史书,即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陈寿的《三国志》,因其价值突出、地位重要,史称“前四史”。本书的解读,包括这四部史书的作者介绍、写作过程、内容结构、流传脉络、价值特点等,既是阅读经验的分享,更是对前贤伟大作品的膜拜与致敬。
中国古代史学文献浩如烟海,以前四史为范本的纪传体的正史成为最重要的史学类别,后人加上《清史稿》成为“二十五史”,形成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完整记录,这是司马迁、班固、范晔、陈寿对中华文明的独特贡献。前四史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固然有诸多原因,基本原因有二:一是纪传体以人为中心,聚焦历史活动的主体;二是这四部史书都是独著,史家有着艰辛乃至残酷的人生经历,作品浸润着史家的观念和思想。之后的正史都是官修的,体现的是当世统治者的观念,形式上类似而已。
好书速递6
【书名】二十五史
【作者】董 原 主编
【索书号】K204.1/5074
【出版者】陕西出版集团 三秦出版社
【馆藏地址】西四楼书库
【内容提要】
历史,记载着一个国家、民族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蕴含着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财富和智慧,昭示着国家和民族兴衰更替的客观规律。鲁迅说过,历史“书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民族的未来”。历史研究不仅涉及历史人物、王朝政治的功过是非,而且事关国运兴衰。学习历史,对于民族、国家和个人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在祖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中,史学典籍浩如烟海,我国可以说是世界上最重视历史的国家之一。中华民族有着忠实记载历史的优良传统,这种传统使得我国在数千年文明发展过程中能够保存下大量的历史资料,史料之丰富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所不能媲美的。
二十五史是中国历代的二十五部纪传体史书的总称。比二十四史增加了《新元史》或者《清史稿》。二十五史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新元史》(也有不算新元史而计入《清史稿》的)二十五部史书。二十五史之中,除第一部《史记》是通史之外,其余皆为断代史。
上起远古,下迄清末,历史皆有史,一以贯之,这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它用统一的纪传体裁,系统记载了我国各个朝代的历史,堪称是中华文明史的全记录。
好书速递7
【书名】知行合一五千年:度阴山讲中国史
【作者】度阴山 著
【索书号】K209/5411
【出版者】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馆藏地址】西四楼书库
【内容提要】
《知行合一五千年:度阴山讲中国史》是一套通俗中国史,上起神话时代,下至满清灭亡,覆盖中华5000年历史。本书为第一册,主要讲述了从盘古创世纪到西汉王莽这期间的历史发展。
中国人的信仰不来自宗教,而是来自历史,这也正是我们文明从未间断的根本原因。盘古牺牲自我开辟天地;“三皇”接力合作带领部族从狩猎时代进入畜牧时代;尧的“禅让”,舜的“孝悌”,大禹为天下治水,还有,功不可没的秦皇汉武,这些光辉的历史人物,是中华人民的榜样,无论顺境逆境,他们此心光明,永远向前。
中国历史指点我们要有民族自信,要有文化自信,要知行合一。
我们读中国历史,不仅要明智,更要明心见性,人心和人性就是推动历史的强大力量。知此,则可知未来中国,知此,我们才可以明白道路自信的真谛——决定一个民族命运的不是制度,而是民族性格。
中华民族的性格就是躬身入局,知行合一,五千年来没有变过,五千年后也不会变。
好书速递8
【书名】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文化
【作者】李仲明 著
【索书号】K203/5482
【出版者】团结出版社
【馆藏地址】西四楼书库
【内容提要】
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化思想、文化教育和文学艺术在各个地区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文化思想方面,国统区以古喻今,从哲学和历史的角度来诠释抗战时期哲学、历史的方向和出路;解放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习热潮中寻找抗日战争的政治、军事道路;沦陷区则有日本“笔部队”的文化侵略和各个伪政权的汉奸卖国理论,毒害沦陷区人民。文化教育方面,国统区的诸多高校内迁西南、西北,弦歌再续,振兴中华;解放区大量进步青年涌入延安,培养了一批知识分子和干部队伍;沦陷区日伪政权旨在培养汉奸奴才,却适得其反。文学艺术方面,国统区的文艺工作者歌颂正面战场的抗战,也反映了大后方民众的苦难和官僚政治的弊端;解放区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后,文艺作品从秧歌剧、从京剧的创新到木刻的大众化,生气勃勃;沦陷区在大量进步作家被迫奔赴大后方和解放区后,文艺工作者仍在敌占区以隐喻手法抗日。
好书速递9
【书名】中国文化的性格[增订版]
【作者】梁晓声 著
【索书号】K203/5689
【出版者】中国出版集团 现代出版社
【馆藏地址】西四楼书库
【内容提要】
《中国文化的性格》是梁晓声解读中国文化的一部作品,是一部梳理传统文化的读书笔记与思考心得。包括对中国历史、文学、文艺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既有以时间为线索的宏观历史考察,也有对文艺作品的微观解剖,力图从中整理出关于中国文化、中国人精神气质总结性的内容线索。
书中探讨:儒家思想中最有意义的论点是什么?中国所谓的“士大夫精神”经得起推敲吗?《诗经》里一部分作品是在拍马屁吗?文化有优劣之分吗?国家也是有文艺气质的?民国究竟是个什么模样?作者站在当下社会现实的立场,对照世界文化特色底蕴,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再思考,角度新颖、行文辛辣、富于思辨性。
本书曾获第十四届文津奖推荐图书。本次增订版,增加了近年来梁晓声对于中国人文化心理图景新的观察、思考,以及对当下世道人心的理解和追问。
好书速递10
【书名】中国是从哪里来的 通史篇
【作者】胡阿祥 等著
【索书号】K207/5102.2
【出版者】岳麓书社
【馆藏地址】西四楼书库
【内容提要】
学习历史很重要,尤其是学习本国的历史。我们学习历史,并非要机械地背诵年代、记住人物,对历史事件如数家珍,而是要看到历史的精神、变化的过程和人类的未来,正如司马迁所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本套书由中国史学界多位学者联袂撰写,堪称一套“大家写给大家”的中国通史,是广大历史爱好者学习中国史的入门读本。每位老师着眼于自己专攻的领域,以严谨科学的方法梳理中国历史的演进,分析历代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情况,帮助读者了解中国历史的概貌,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
本册讲述的是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的历史,展现了中华民族从大分裂到大统一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